沒有酒精和消毒水的古人,是怎麼消毒的?

沒有酒精和消毒水的古人,是怎麼消毒的?

公元4世紀,就已經有人在書本中寫下規定,「進行外科手術的房間需要燃燒硫磺進行消毒」。或許你會覺得消毒水的味道能帶來安全感——幾千年前的古人,也是這麼認為的。

現在,疫情防控進入了關鍵階段,口罩、額溫槍、酒精、消毒液變成了新一波的標準配備,進入大樓第一件事量體溫,用酒精擦手,有人會用各種消毒水擦拭器具,或許聞到消毒水的味道才能帶來安全感——幾千年前還沒使用清毒水和酒精的古人,也是這麼認為的。

消毒劑的誕生

在疾病診斷還沒有正確的醫學理論知識作為輔佐的時候,氣味,是很重要的一項判斷標準。希波克拉底把患者身上異於常人的氣味做了總結,透過患者的體味來辨識疾病和制定治療方案。

但是解決疾病方法,現在聽上去就有點太「神奇」了。古代人試圖用香味兒來掩蓋疾病產生的氣味,以此來治療疾病。而日常消毒劑的選用,氣味也變成了第一條件。

最古老的大面積使用的化學消毒產品,可能要追溯到公元前 800 年。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就描述透用燃燒硫磺燻蒸房屋的場面。公元 4 世紀,就已經有人在書本中煞有介事地寫下規定,「進行外科手術的房間需要燃燒硫磺進行消毒」。

硫磺燃燒的火焰是藍色的,圖片來源:wiki

由於硫磺使用方便,燃燒或是燻蒸的效果都不錯,味道還夠重,可以給人充足的安全感。而且,硫磺用來對付蟑螂之類的小蟲子或者一些植物效果明顯。所以,中世紀歐洲鼠疫,1745 年的牛瘟疫,都有硫磺的身影。

許多宗教中的焚香儀式,也是差不多的原理,是為了洗脫信徒身上的「邪惡氣味」。在猶太教中,保持身體健康被看作是宗教的命令,而忽視健康則是罪過。古代猶太人的政府中沒有明確的公共衛生部門,病人都是交給祭司照顧的。根據《聖經》記載,對於麻風病這樣的大型傳染病,祭司們採取的方法是用灰塵覆蓋家禽或野獸,在住宅區外指定專門的地方存放排泄物,並且要用泥土填埋。

處理屍體也被列入防止傳染病蔓延的方法之一。長期以來,屍體都被認為是有毒有害物質傳播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徑,畢竟,怎麼說呢,屍體腐爛生蛆的樣子看上去真的很「有害」。

以為我會放一張屍體的圖片嗎?不,我也害怕。圖片來源:pixabay.com

為了防止屍體腐爛,古埃及的居民因地制宜,選擇直接把屍體放到沙漠裡乾燥。同樣這麼做的還有印第安人,他們沒有沙漠,就把屍體掛在村頭的大樹上,晾曬乾燥。在查拉圖斯特拉教義的法典《阿維斯塔‧凡迪達德》(Avesta Vandidad)中,乾燥也被推薦用於來處理屍體。

除了乾燥,古埃及人還會使用各種可能消毒的物質來沖洗浸泡屍體,棕櫚酒、醋、碳酸鈉、氯化鈉、樹脂和焦油之類的東西都曾經用來處理屍體。

當然,說到處理屍體,還是直接掩埋或者焚燒更加簡單。掩埋和焚燒一直被認為是處理患病人類和動物屍體的最佳方法。法國的國王法令曾經規定,「死於流行疾病的動物或家畜不能隨意丟棄到垃圾箱或者河裡,需要運到專門的溝渠」,這些溝渠的位置、大小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不按照規定辦事,就要被罰款。差不多同時期的英國法令中則規定,死於牛瘟的動物屍體必須在三個小時內掩埋。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在鼠疫、牛瘟的年代,人們並不知道這些流行病流行的實際原因,沒有具體的治療措施,更沒有疫苗。但是得益於這些略顯簡單的措施,以及從上至下嚴格甚至有些無情的執行,流行病都被控制住了。

「小東西們」被發現了

從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懷疑,流行疾病和產生和某些「小動物」或生物體有關。公元1世紀,馬庫斯‧特倫提烏斯‧瓦羅寫道:「在沼澤地裡可能存在著看不見的小動物,它們透過嘴巴或鼻子入侵人體,進而導致嚴重的疾病。」「如果消毒劑對生物有明顯的腐蝕性、窒息性或毒性作用,則被認為是有效的。」

在 1668 年出版的《昆蟲發生實驗》中,弗朗切斯科‧雷迪(Francesco Redi)為裝肉的罐頭封上了蓋子,避免了肉的腐爛,證明了寄生於腐肉的蛆是由蠅卵產生的。隨後,果醬或其他食物表面上的霉菌被證明是空氣中的「小動物」的產生的。人們還注意到,棉絮加紗布不僅能夠有效地除塵防沙,還能夠阻止「小動物」的入侵。

圖片來源:pixabay.com

1675 年的這一天,是所有微生物領域工作者都該記住的一天。雷文霍克用自己製作的那些小鏡片,發現了平常人肉眼看不到的「小動物」,隨後,還發現了醋可以殺死這些「小動物」。人們開始意識到,氣味可能不是「治療」瘟疫的唯一辦法。而隨著對「小動物」生長環境、組成結構的深入瞭解,人類逐漸有了指向清晰的消毒劑。

消毒劑101

19 世紀 80 年代,英國醫生約瑟夫‧李斯特用苯酚稀溶液噴撒了手術器械和手術接觸的皮膚,意外的避免了手術感染,開啟了「無菌手術」時代,苯酚也成為了第一種正式的表面消毒劑。

苯酚作用於細菌細胞膜,捕獲細胞膜上的親脂分子,導致細胞內成分被釋放。濃度較高的時候,還會導致細菌蛋白的變性和細胞膜溶解。

但同時,由於苯酚對蛋白質的變性作用,苯酚及其蒸汽會腐蝕眼睛、皮膚和呼吸道,反覆或長期與苯酚接觸可能會引起皮炎,甚至引起二度和三度燒傷。2017 年,苯酚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三類致癌物(三類致癌物指對人類致癌性可疑,無充分人體或動物數據)。

大約2g苯酚。圖片來源:wiki

20 世紀 20 年代,氯氧化劑開始進入市場。氯是電負性的,可以氧化肽鏈並使蛋白質變性。二氧化氯的消毒作用還包括改變大腸桿菌外膜的通透性,導致大量的 K 離子的洩露。但同時,氯氧化劑也會對皮膚和眼睛產生刺激,使用過程需要特殊通風。

20 世紀 50 年代,異丙醇和乙醇之類的醇類開始用於表面消毒。乙醇可以使細菌蛋白質變性失活,但是如果濃度太高,就會使細菌外層的蛋白質迅速脫水,形成一層堅固的包膜,反倒使消毒劑不好滲入細菌內部,影響了殺菌能力。實驗結果表明,75% 的乙醇溶液殺菌效果更好。

但是,乙醇易揮發、易燃,使用其進行消毒各種需要密切注意。

實驗室用USP乙醇。圖片來源:wiki

20 世紀 70 年代,季銨化合物登上了消毒的舞台。季銨化合物不可逆地與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質結合,進而降低膜的通透性。

過氧化氫消毒劑的出現代表了一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消毒技術的進步。過氧化氫就是俗稱的雙氧水,是一種強氧化劑,對蛋白質、脂分子和 DNA 都具有氧化作用,所以也具有廣譜的抗菌活性,對病毒、細菌、酵母菌和細菌孢子都有不錯的表現。

以我們現在的技術水準,搞清楚致病菌或者病毒的結構不算什麼難事,而結構清楚之後,就可以對症下藥,選擇合適的消毒劑。疫情當前,我們做好自己的衛生防護工作,不拖後腿就是幫忙了。

參考資料:

  1.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M].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1.
  2. Karasszon D. A concise history of veterinary medicine[M]. Akadémiai Kiadó, 1988.
  3. Blancou J. Les anciennes méthodes de surveillance et de contrôle de la peste bovine[J]. 1994.
  4. LIGNEREUX Y, PETERS J. Histoire de la tuberculose animale: données écrites et traces archéologiques. Contribution de la paléopathologie animale à l』histoire de la tuberculose[J]. Bulletin CEHM, 1999, 28: 21-36.
  5. Budavari, S, ed. (1996). "The Merck Index: An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Drugs, and Biologicals". Whitehouse Station, NJ: Merck.
  6. Richards R M E, Cavill R H.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 of effect of benzalkonium chloride and edetate disodium on cell envelop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976, 65(1): 76-80.
  7. Russell A D. Principles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J].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1991: 27-58.
  8. Block, Seymour S., ed. (2000). "Chapter 9: Peroxygen compounds".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5th ed.). 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 pp. 185–204. ISBN 978-0-683-30740-5.
cnBeta
作者

cnBeta.COM(被網友簡稱為CB、cβ),官方自我定位「中文業界資訊站」,是一個提供IT相關新聞資訊、技術文章和評論的中文網站。其主要特色為遊客的匿名評論及線上互動,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