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C,到底是用來統一手機傳輸線的終結者、或是變得更混亂的破壞者?

USB-C,到底是用來統一手機傳輸線的終結者、或是變得更混亂的破壞者?

USB-C 現在有兩個問題,一個來自 USB 標準的制定者 USB-IF,另一個則來自 USB-C 連接埠本身過於流行而所支援的協定又過於豐富。

USB-C,到底是用來統一手機傳輸線的終結者、或是變得更混亂的破壞者?

第一是 USB-IF 一直在對 USB 3.0 的標準名稱亂來。比如最開始 2008 年 11 月 8 日推出的 USB 2.0 下一代標準叫做 USB 3.0,峰值速率(頻寬)為 5Gbps,是 USB 2.0 時代峰值速率 480Mbps 的十倍以上。

當然,5Gbps 的速率怎麼能滿足 USB-IF 呢,在 USB 3.0 之後,於 2013 年 12 月 3 日正式推出了 USB 3.1,將峰值速率增加了一倍達到了 10Gbps。然後 USB-IF 是將原先已經使用好幾年的 USB 3.0 改名叫 USB 3.1 Gen1,而新推出的 10Gbps 的 USB 3.1 改名叫 USB 3.1 Gen2。

USB 3.0 改名之旅. 圖片來源:Mashable India

這裡只算是「混亂之始」,在 2017 年 USB-IF 推出了速率更快的 USB 3.2,將峰值速率推進到 20Gbps 之後,他們把在 USB 3.0/3.1 上的行為又重複了一遍。將 USB 3.1 Gen1 改名叫 USB 3.2 Gen1,USB 3.1 Gen2 改名叫 USB 3.2 Gen2,而 20Gbps 的 USB 3.2 則被命名為 USB 3.2 Gen 2×2。

新標準的推出與舊標準的接連兩次改名,讓許多非專業使用者對 USB 3.0 標準產生了一頭霧水,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者仍然會以 USB 3.0 來統一指代 USB 3.X 的所有規格,至於實際應該如何表達連許多數位部落客也感到相當頭疼。

USB-C 線材. 圖片來源:Android Authority

但更頭疼的問題還在於 USB-C 這個連接埠形態支援的實在太多,尤其是在目前快充成為手機必須功能之下,PD 協定、PPS 補充協定,乃至各種像中國手機的私有協定都承載在 USB-C 這個連接埠上。

這些手機廠商私有協議的盛行讓專用線材與產品進行身份辨識達成「握手」的情況變得極為普遍,要想發揮出快充的能力,就要使用專用的電源頭和專用線材。另外這些線材本身還分帶不帶 E-maker 晶片,能承載 3A、5A 還是 6A 電流等不同區別。

USB-C,到底是用來統一手機傳輸線的終結者、或是變得更混亂的破壞者?

當然,也不能說手機品牌沒有在減少誤購方面進行努力,比如像強化充電品牌標識,在消費者進行購買的時候就比較有針對性。另外就是在連接埠方面使用不同顏色來作為標識。

比如小米 10 Ultra 的原裝 120W 線材連接埠為橙色,而 OPPO Find X2 Pro 的 65W SuperVOOC 2.0 使用的則是黃色。

另外有時候也可以透過線材的粗細來進行判斷,一般情況下支援更高功率的線材因為要透過更高的電流,所以線材都會比較粗,當手上有不同功率充電頭和線材在一起時,用這個方法可以快捷配對。

這是從 Telegram 頻道看來的一個「笑話」:

十年前走進商店買數據線:Micro-USB,Mini-USB,USB-A,USB-C…… 這都什麼玩意

USB-IF:我們要整一個統一的連接埠,以後很多設備都是這個口

我:好耶

買數據線的我:
USB-C(USB2.0),USB-C(USB3.0),USB-C(USB3.0 E-Marker),USB-C(USB3.1 Gen1 E-Marker),USB-C(USB3.1 Gen2 E-Marker),USB-C(USB3.2 Gen1 E-Marker),USB-C(USB3.2 Gen2 E-Marker),USB-C(USB3.2 Gen2×2 E-Marker)

USB-C(USB2.0 PD2.0),USB-C(USB3.0 PD2.0),USB-C(USB3.0 E-Marker PD2.0),USB-C(USB3.1 Gen1 E-Marker PD2.0),USB-C(USB3.1 Gen2 E-Marker P2.0),USB-C(USB3.2 Gen1 E-Marker PD2.0),USB-C(USB3.2 Gen2 E-Marker PD2.0),USB-C(USB3.2 Gen2×2 E-Marker PD2.0)

USB-C(USB3.0 E-Marker PD3.0 3A),USB-C(USB3.1 Gen1 E-Marker PD3.0 3A),USB-C(USB3.1 Gen2 E-Marker P3.0 3A),USB-C(USB3.2 Gen1 E-Marker PD3.0 3A),USB-C(USB3.2 Gen2 E-Marker PD3.0 3A),USB-C(USB3.2 Gen2×2 E-Marker PD3.0 3A)

USB-C(USB3.0 E-Marker PD3.0 PPS 3A),USB-C(USB3.1 Gen1 E-Marker PD3.0 PPS 3A),USB-C(USB3.1 Gen2 E-Marker P3.0 PPS 3A),USB-C(USB3.2 Gen1 E-Marker PD3.0 PPS 3A),USB-C(USB3.2 Gen2 E-Marker PD3.0 PPS 3A),USB-C(USB3.2 Gen2×2 E-Marker PD3.0 PPS 3A)

USB-C(USB3.0 E-Marker PD3.0 5A),USB-C(USB3.1 Gen1 E-Marker PD3.0 5A),USB-C(USB3.1 Gen2 E-Marker P3.0 5A),USB-C(USB3.2 Gen1 E-Marker PD3.0 5A),USB-C(USB3.2 Gen2 E-Marker PD3.0 5A),USB-C(USB3.2 Gen2×2 E-Marker PD3.0 5A)

USB-C(USB3.0 E-Marker PD3.0 PPS 5A),USB-C(USB3.1 Gen1 E-Marker PD3.0 PPS 5A),USB-C(USB3.1 Gen2 E-Marker P3.0 PPS 5A),USB-C(USB3.2 Gen1 E-Marker PD3.0 PPS 5A),USB-C(USB3.2 Gen2 E-Marker PD3.0 PPS 5A),USB-C(USB3.2 Gen2×2 E-Marker PD3.0 PPS 5A)

USB-C(USB2.0 SuperVOOC),USB-C(USB3.0 SuperVOOC),USB-C(USB3.1 Gen1 SuperVOOC),USB-C(USB3.1 Gen2 SuperVOOC),USB-C(USB3.2 Gen1 SuperVOOC),USB-C(USB3.2 Gen2 SuperVOOC)

USB-C(USB2.0 小米快充)

USB-C(USB2.0 vivo22.5W 快充),USB-C(USB2.0 vivo44W 快充),USB-C(USB2.0 vivo120W 快充)

USB-C(USB2.0 SCP),USB-C(USB3.0 SCP),USB-C(USB3.1 SCP),USB-C(USB3.2 Gen1 SCP),USB-C(USB3.2 Gen2 SCP)

@St4ck0verFlow

看起來有點複雜有點好笑,但卻是會真實碰到的情況。

USB-C 讓連接埠數量整體變少,使用者不得不購買擴充埠

USB-C 的「罪過」之一可能還包括「大一統」本身帶來的副作用。因為像 DP 輸出、快充、高速傳輸等等不同協議都能透過同一個 USB-C 實現,「能者多勞」似乎變得理所當然,而連接埠的整體數量則一直處於減少之中。

New MacBook 12 只有一個 USB-C 口. 圖片來源:Macworld UK

典型案例應該是蘋果在 2015 年推出的 New MacBook 12,這台 MacBook 是衝著極致的輕巧便攜去的,甚至採用了無風扇設計,整機的厚度只有 13.1mm,比 MacBook Air 還要再薄 24% 之多。

但趨之若鶩的消費者們隨即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它只有一個 USB-C 連接埠。這個連接埠兼具了數據傳輸,轉接有線網路和最重要的充電功能,雖然身負多種能力,但畢竟不會影分身之術,同一時間只能做一件事情。

手機品牌上其實也有類似的體現,比如當 3.5mm 耳機連接埠被砍掉的時候,很多品牌都順勢推出了 USB-C 連接埠的有線耳機。但手機的 USB 連接埠只有一個,在沒有藍牙耳機和無線充電的情況下,使用者只能透過一個 USB-C 口在聽歌和充電之中二選一。

USB HUB 對某些產品不可或缺. 圖片來源:9to5Mac

越來越少的連接埠數量,還催生了比以往更大的 USB HUB 市場,這些被砍掉的連接埠,比如 RJ45 網線連接埠、HDMI 連接埠、SD 讀卡器乃至更多的 USB-C 口,都在層出不窮的 USB HUB 上還了回來。

USB-C 讓產品的協議支援變得極為難以查詢

USB-C,到底是用來統一手機傳輸線的終結者、或是變得更混亂的破壞者?

在以前,由於各個連接埠的形狀並不相同,只要看到筆電的規格圖就能得知其在連接埠上的大致擴充性如何,比如 RJ45 連接埠、3.5mm 連接埠、HDMI 連接埠等等。在 USB Type-A 連接埠的後期,還曾用顏色來區別 USB 2.0 和 USB 3.0 的連接埠,USB 3.0 的規範建議 USB 3.0 連接埠基座使用一部分藍色,以方便使用者快速區分。

而現在一眼望過去只有幾個長相一模一樣的 USB-C 口。

就像上面所說,即便是同一個產品上看上去完全相同 USB-C 口,其實際承載的功能也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

USB-C,到底是用來統一手機傳輸線的終結者、或是變得更混亂的破壞者?

拿最近的一台產品,TNT GO 無線版來舉例,在機身右側下部共有兩個 USB-C 連接埠,他們從形態上看上去完全一樣,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只能透過上面的連接埠進行有線連接 TNT,並不能混用,而堅果團隊也在靠下的那個 USB-C 口上標註了閃電形狀的小圖標來表示這個連接埠用於充電。

在筆電產品中也有類似現象,並且多發生在需要平衡價格與性能的中階產品之上。比如同事在使用的 2018 款聯想小新,雖然具備 USB-C 連接埠但並不能用來充電,充電依然需要 DC 電源口,2018 年時已經有不少高功率 PD 充電器流行,非常影響筆電的出行便攜性。

電源還算是比較顯而易見的功能,如果是更加具備隱蔽性的功能,那可能單純從連接埠上是看不出來的,比如說 DP 影片輸出功能某些 USB-C 口就是不具備的,而如果具備多個 USB-C 口,很可能需要仔細查閱技術支援檔案才能在搞清楚支援情況,由此也誕生出了「全功能 USB-C 」的說法。

Thunderbolt3 線材. 圖片來源:9to5Mac

另外有的 USB-C 還支援英特爾的 Thunderbolt3標準,能夠將傳輸頻寬相比 USB 3.2 2×2 的基礎上再次翻倍達到 40Gbps,實際上已經公佈的 USB4 標準就是建立在 Thunderbolt3 的基礎上而來。

而在頻寬達到 40Gbps 的之後,不僅能外接更多更高解析度的顯示器,還能夠使用 eGPU 這樣的外置顯卡來進一步提升顯示性能,擴充能力相比 USB 3.2 再次增強。而從外觀上來說,它依舊是一個普通的 USB-C。

不求放棄廠商私有協議,但求更清晰明確的標識

首先從結論上說,並非反對 USB-C 對繁雜的連接埠進行統一整合,USB-C 即便混亂,但依然提供了比以往更強大的相容性,從這一點上來說是非常正面的。但這些「副作用」也是確實存在,並且可能需要廠商去推動更好的解決方法。

USB-C,到底是用來統一手機傳輸線的終結者、或是變得更混亂的破壞者?

比如用插頭上用不同顏色,比如在筆電的 USB-C 口旁邊用小圖標進行更詳細的標準,像是為 Thunderbolt3 準備了小小的雷電標識,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效果,但可能還需要更巧妙,更明顯。

強扭的瓜不甜,但願以後 USB-C 的線材和基座的配對之間能再更清晰明瞭,不再 65W SuperVOOC 慘變 15W PD,影片輸出展示 PPT 顯示成黑螢幕,Switch 接上顯示器沒反應。

ifanr
作者

ifanr依托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潮,用敏銳的觸覺、出色的內容,聚焦 TMT 領域資訊,迅速成為中國最為出色的新銳科技Blog 媒體。

使用 Facebook 留言
linkon
1.  linkon (發表於 2023年11月16日 17:03)
CABLETIME's usb c docking station is here to make your laptop life easier. Connect it to 4K monitors, SD cards, and more. It's like giving your laptop superpowers! Plus, if you need lots of them, we can help with that too. Just ask us!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