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防疫保單之亂:理賠金比保費收入還多,恐引爆金融危機?

解讀防疫保單之亂:理賠金比保費收入還多,恐引爆金融危機?

台灣新冠確診人數持續攀升,防疫政策有所調整,包括快篩陽性視同確診、輕症在家隔離等。據統計,目前有效防疫保單數量高達600多萬件,以今年前四個月來說,防疫保單累計出險金額達8.75億元新台幣,平均一件約理賠4萬多元。

當確診、隔離認定標準變低,產險公司恐怕需要支出大量理賠金,資金不足的業者恐需要辦理增資。不願具名的業者受訪指出,防疫政策變化頻繁,未來理賠相關爭議只會越來越多,究竟防疫保單之亂從何而來?未來有哪些隱憂,帶您一次看懂。

問題一:為何會有防疫保單之亂?

時間拉回2020年12月,台灣產物保險曾推出年保費只要500元的防疫保單,只要遭隔離就賠10萬元,引發民眾搶購,一個月內就賣出400萬件、保費收入破19億元,創產險史上最熱銷保單紀錄,被稱為「防疫神單」。然而,2021年5月起,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確診、遭隔離人數攀升,台產因此支出大量理賠金額,目前累計理賠金額達19.6億元,加上計佣獎金、人事費用,臺產以虧損收場。

事實上,每一款保險產品在推出前,從保費、理賠條件到賠償金額,都是經過縝密精算的,就是為了避免詐保,以及在營運風險控管上取得平衡。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產險業者投入防疫保單市場,一位保險業高層分析,背後主要有兩大原因。

來源:Plants、芒菓丹

首先,時空背景拉回到 Omicron 疫情爆發前,台灣防疫成果穩定,防疫保單保單因為跟民眾生活切身相關因此銷售狀況非常好,加上許多產險公司都陸續推出類似產品,站在利潤角度思考,業者大多不願錯過商機。

第二,在疫情初期,對於「隔離」、「確診」政府都有嚴格且詳細的定義。比方說,確診一定是要經過醫院 PCR 陽性;隔離則會由政府主動匡列、疫調,並且在醫院或是指定的檢疫所隔離才算數。

產險公司在設計防疫保單產品時,就是依據過去兩年的疫情規範、數據去做設計,像是三級警戒時的確診高峰,以及全台灣的醫院病床、檢疫所房間數。

不過今年以來,Omicron 疫情打破過去兩年台灣的防疫經驗,確診數單日三萬、五萬可能都還不是高峰,確診的定義也從醫療院所 PCR、變成快篩陽性就算數,無症狀感染者成為常態;隔離的地點也從醫院、檢疫所,變成每個人的住家,這些都超出產險公司所能預料、計算的範圍。

問題二:對產險業衝擊會有多大?

由於近期民眾至醫療院所,要求開立診斷證明書需求大增,擔心會對醫療院所量能產生排擠效應,金管會在8日召集產壽險公會及相關業者,研議將「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做為申請保險理賠的「確診」證明文件,來加速理賠受理流程及舒緩醫院人潮。

今(9)日已確定「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將增加顯示身分證字號資料,不過至今產險與壽險公司都還未鬆口同意接受,業者憂心,未來理賠爭議只會越來越多,

當隔離、確診的認定標準降低,就會有越多的人有機會申請理賠,產險公司理賠金額可能瞬間飆高。以有效保單600萬件計算,若有三成的保戶提出理賠、一張保單賠5萬,恐怕要賠900億元,相較於80億的保費收入,恐怕引發帳上現金流不足等問題,就會需要透過增資來補足資金缺口。

在這波防疫保單之亂中,承保量較大的業者包括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險、兆豐產險、中信產險、泰安產險等。

業界大多對防疫保單銷售細節低調不談,不過據了解,大型業者承保量平均約落在100萬~200萬張保單;中型產險業者平均約40萬~90萬張保單;小型產險業者平均約10萬~20萬張保單。

根據保發中心統計,2021年產險業稅後淨利199.97億元,創下史上最高,比2020年的147.9億元,大幅成長35.21%,年成長率也同創歷史新高。

另一位保險業高層表示,產險業者去年是非常賺錢的,大型產險業者可能透過金控母公司挹注資金,市場預估會有4~5家中小型產險業者會需要辦理增資,各家業者董事會時間大多落在5~6月,若要辦理增資,時間點可能落在今年第三季。

問題三:若產險業者資產不足,是否可能有倒閉風險?

有部分人憂心,若有產險業者資金不足,可能會因此倒閉引發新一波金融危機,不過受訪的保險業高層認為,這種情況應該不至於發生,原因是目前估算的數字聽起來很龐大,但這都是設想的最大值,最後還是會由各產險業者平均去承擔,他認為,一旦情況變嚴重,主管機關也會出手干預,不會放任不管。

金管會則說明,只要是已經售出的保單就需要履約,民眾不需要恐慌,此外,理賠數字會遞延,理賠金額需要從一整年度來看,如果之後發生產險業者有清償能力問題,會來要求業者提出增資等解決方案,且金管會都會盡量幫忙。

保險業高層分析,金管會放寬理賠條件,是為了防止醫療體系崩壞,然而政策卻讓產險業無所適從,這恐怕也是當初沒有預料到的。總結來說,防疫保單之亂要落幕,金管會還是要拿出明確的底線與原則。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