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一 : 奧地利重機品牌KTM因母公司Pierer Mobility陷鉅額財務危機,正式退出台灣市場,總代理安東貿易宣布結束長達15年的合作關係。
重點二 : KTM母公司Pierer Mobility負債逾新台幣607億元,面臨破產與全球工廠停工困境,正進行財務重組並尋求資金挹注。
重點三 : 台灣總代理安東貿易承諾,在新代理商確認前,將持續提供現有KTM及Husqvarna車主的銷售、保固、維修與零件供應服務,保障車主權益。
奧地利知名重型機車品牌KTM,近日震撼宣布退出台灣市場。其在台總代理安東貿易已於2025年2月11日正式公告,結束與KTM AG集團長達15年的合作關係。
此決定主因是,KTM母公司Pierer Mobility深陷嚴峻的財務危機,累積負債高達約18億歐元(約新台幣607億元),並已啟動破產保護相關的自願管理程序,旗下全球工廠更面臨停工窘境。
這項消息不僅終結了KTM在台15年的經營歷程,也為台灣競爭激烈的重機市場投下變數。安東貿易強調,此為雙方在母集團財務重組後協議的結果。
消息一出,不少車迷在社群媒體上表示「騎車將近10個年頭,我只騎KTM」、「我還沒買duke390餒,就沒了!」等留言。
母公司財務黑洞擴大,全球營運拉警報
KTM的營運困境根源於其母公司Pierer Mobility的財務問題。該集團目前背負約18億歐元的龐大債務,並需在2025年5月23日前,依重組計畫償還債權人約5.48億歐元(約新台幣185億元)的款項,否則可能面臨正式破產。
這場危機自2024年浮現,儘管集團試圖透過自願管理程序尋求轉圜,並在2025年2月獲得印度合作夥伴Bajaj Auto (巴賈吉汽車) 緊急注資1.5億歐元(約新台幣50億元)以及額外獲得5,000萬歐元(約新台幣16.8億元)資金支持,稍解燃眉之急,但根本問題仍未解決。
據德媒《Der Standard》報導,KTM的財務危機主要源於生產策略錯誤與市場判斷失準。KTM高層錯估市場需求,持續生產高單價旗艦車款,卻忽視消費者更青睞的小排氣量車款。這一錯誤導致倉庫囤積了26.5萬台摩托車,幾乎等於KTM一整年的全球銷量,造成巨大的庫存壓力。
此外,加上全球供應鏈不穩、營運成本上升、歐洲經濟疲軟及美國高利率等多重因素打擊,導致KTM在2023-2024年間現金流需求暴增4.4億歐元,進一步加重了財務負擔。
為求生路,集團已批准重組計劃,創辦人Stefan Pierer (史蒂芬·皮爾) 已卸任,由新執行長Gottfried Neumeister接手。然而,生產線仍因零件短缺等問題,自4月底再度停擺,預計停工至7月底,顯示短期內營運仍充滿挑戰。Pierer Mobility更計畫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中國與印度以降低成本,並調整員工人數。
台灣市場重新洗牌!安東貿易承諾「服務不中斷」
KTM的退出,無疑對台灣大型重機市場版圖造成影響。KTM曾憑藉其獨特的越野性能與品牌形象,在安東貿易經營下,累計銷售超過6,000輛,一度站上市場銷售第三名的位置。
如今其市占率將由其他品牌瓜分。根據2025年3月數據, 台灣大型重機市場由Honda (本田) 以月銷671輛(市佔46.21%)獨佔鰲頭,Yamaha (山葉) 以191輛(13.15%)居次,本土品牌SYM (三陽) 則以102輛(7.02%)竄升至第三位。 Kawasaki (川崎) 與Triumph (凱旋) 分居第四、五名。
儘管代理關係終止,安東貿易已公開承諾,將保障現有KTM及Husqvarna (胡斯瓦納,同屬KTM集團品牌,2021年由安東引進) 車主的權益。
安東貿易表示:「在新代理正式接手前,安東貿易仍然會堅守崗位…持續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包含保固、維修、召回、保養、零件供應及免費技術更新服務」。
此外,現有的新車銷售也會持續進行,直到庫存售罄或新代理商接手。然而,關於未來是否會有新代理商接手KTM品牌,目前尚無明確消息。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