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Builder.ai 執行長 Manpreet Ratia 於 5 月 20 日對內宣布,公司資金已耗盡,將啟動破產程序。這家 AI 平台新創公司至今共募得超過 5 億美元(約新台幣 1,600 億元)資金,背後投資者包括微軟、亞馬遜與卡達主權基金等重量級資金。
然而 Builder.ai 宣稱的「AI 無程式碼應用開發平台」,實際上從未真正落實自動化技術。多年來,公司以 AI 之名進行行銷包裝,但開發作業主要仰賴外包工程師與人力操作,終究在財務與信譽雙重壓力下崩解。
背景黑歷史:Engineer.ai 早在 2019 年就被踢爆「假 AI」
Builder.ai 在改名之前,原名為 Engineer.ai,2019 年即被《華爾街日報》點名揭發,指出其核心平台其實並無真正的 AI 技術。當時,該公司號稱擁有可自動生成 App 的 AI 系統,聲稱用戶只需提供需求,就能在短時間內產出完整應用程式。
但內部員工爆料表示,實際運作方式是將用戶需求轉發至大量外包程式設計師進行人工作業,平台本身僅為表層前端介面。報導指出,該公司幾乎沒有像樣的 AI 研發團隊,也未採用類似 GitHub Copilot 或 Google Gemini 的語言模型或生成架構。當時已引起產業界質疑:「這根本是外包中介平台,而非 AI 技術公司。」
這場揭露使 Engineer.ai 名聲受損,公司不久後便改名為 Builder.ai,試圖重新打造品牌與信任度,並以更大規模推動資金募集。
頂著「生成式 AI 旗艦」名號,實為包裝工程
Builder.ai 長年對外強調自動化與 AI 驅動的軟體開發,但從客戶端操作體驗與開發速度觀察,實際成效始終不如預期。根據多位開發者指出,Builder.ai 平台雖宣稱可快速構建應用,但交付速度與品質常需人為反覆修正,許多流程與傳統外包軟體公司並無明顯差異。
內部員工更揭露,公司為節省成本,曾壓低工程師報酬、強制縮減工時紀錄,甚至使用不準確的程式碼分析工具來扣除工資,導致不少外包工程師不滿離職,或無法向外部雇主交付成果,造成合作關係破裂。
AI 並非萬靈丹
此次 Builder.ai 的倒閉,再次提醒產業界,生成式 AI 工具並非萬能解方。即使如微軟執行長 Satya Nadella 所言,目前部分內部專案已有 30% 由 AI 撰寫,但開發者在 GitHub Copilot 的 Pull Request 中,仍常需「手把手」修正 AI 的錯誤輸出,有 Reddit 網友戲稱這種過程就像在「帶一個永遠不畢業的實習生」。
AI 工具可以作為加速開發的助手,但目前尚難取代具備邏輯判斷與工程思維的實際人力。Builder.ai 的案例也證明,當技術尚未成熟,卻以 AI 為噱頭過度行銷與擴張,終將走向信用破產與資金耗盡的結局。
- 延伸閱讀:Forever 21「又」破產!350家門市等清算,快時尚巨頭會變時代眼淚?
- 延伸閱讀:育碧內部郵件洩露公司動盪,已處於破產邊緣:《刺客教條:暗影者》成最後希望?
- 延伸閱讀:歐洲最大電池製造廠Northvolt申請破產令歐盟受挫,沉重打擊歐洲本土電池產業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