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廟口野台到電視黃金時代,「布袋戲」可說是傳統戲曲藝術文化中,早已深植台灣人的集體記憶。而「霹靂布袋戲」更是主導了布袋戲發展的黃金年代,其獨特的戲偶美學、角色設定與武俠敘事,不僅承載著一代代觀眾的情感,更象徵著本土文化的創意根基。作為布袋戲發展的關鍵推手,霹靂國際多媒體不僅讓布袋戲突破傳統形式,成功轉型為影視化、數位化的跨媒體 IP,更積極運用科技手段,將這項傳統藝術推向國際舞台。
隨著 AI 與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霹靂也展開文化科技整合,讓布袋戲不只是過去的經典,更成為未來內容創新的起點。在接下來的文章,就將帶您深入霹靂總經理黃亮勛的第一視角,看見霹靂如何用科技延續傳統精神、打開全球觀眾的視野,也揭示內容創作者在數位轉型時代背後的技術需求與創作工具選擇。
繼承家業不是接班,而是對文化的責任感
雖說生長在「布袋戲世家」,但黃亮勛求學期間主修生化科技、取得 MBA 管理碩士,論文研究的是文創產業與 IP 發展的課題,而他的日常喜好是玩樂團、創作音樂,甚至對於動畫製作感興趣,也規劃好在學校畢業、當完兵之後,準備投身動畫公司創作。
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就在黃亮勛即將從軍中退伍這年,霹靂布袋戲位於雲林虎尾的片場遭受祝融之禍,得知消息的他也立即向軍中請假趕回雲林,看著滿目癐痍現場,黃亮勛和一群人呆立了一整晚,也讓他的心中受到觸動-霹靂布袋戲和自己的關係千絲萬履,而過去探索國外音樂時也曾經思考過,台灣到底有哪些代表性的文化,兜轉一圈之後也讓他發現到,自己所追尋的台灣文化,其實就在自己家中。在 2010 年退伍之後,黃亮勛正式回歸霹靂多媒體,從基層的企劃、影視製作、內容研發、一直做到整個公司的管理,對他而言,回到霹靂並不是「接班」,而是對於台灣文化的一份責任感。
「布袋戲,就是我的基地」黃亮勛的一句話,道盡了他對於霹靂布袋戲深厚的感情。
勇於打破框架,用創新造就蛻變的霹靂布袋戲
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藝術之一,布袋戲在霹靂的手中歷經不斷的持續創新與轉型,最早從黑白錄影帶起家,而後以更新穎的視覺效果與超乎想像的操偶手法登上電視舞台,開創了「全民追劇」的黃金年代,甚至登上大螢幕,用不同於傳統的視覺尺度演繹眾人所熟知的武俠情義。
除了演出形式的不同,霹靂布袋戲也持續致力於「打破布袋戲原有範疇」,主題跳脫歷史章回和江湖兒女故事,進一步轉向市場更大、受眾更廣乏的玄幻武俠,甚至將權力鬥爭、社會寫實等議題融入其中。而近幾年頗受好評的《TBF 東離劍遊紀》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是台灣布袋戲首度與日本跨界合作的特攝作品,劇情更是出自 NITROPLUS 人氣編劇虛淵玄老師之手,多達四季電視劇與三部劇場版的內容,也讓《TBF 東離劍遊紀》成功打入國際市場,讓全世界都能見識到台灣偶戲細膩演出的魅力。
除此之外,在 2022 年霹靂多媒體更是破天荒與知名遊戲公司「暴雪娛樂」合作,以旗下知名的 MMORPG 《魔獸世界:巫妖王之怒》為主題推出重磅企劃,透過傳統布袋戲手法演繹玩家耳熟能詳的「巫妖王之怒」經典劇情,四分半的影片內容耗時超過半年以上籌備製作,也讓全球玩家見識到知名 IP 透過台灣傳統文化重塑之後的不同風貌,更在隔年榮獲坎城影展首屆遊戲娛樂創意獎銅獅獎的肯定。
AI 技術,成為霹靂數位轉型的核心動力
近幾年成為科技界發展重要話題的 AI 技術,同樣也成為霹靂布袋戲數位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像是內容創作團隊目前就已經在多處運用生成式 AI,協助進行角色初始設計、場景生成以及故事劇本發展…等應用領域,進一步加速創意發想與前製溝通,大大縮短前期製作所花費的準備時間。
而過往被眾多霹靂粉絲所推祟的「八音才子」黃文擇大師在 2022 年辭世,也讓他為人所知的聲情演出成為絕響。為了能夠重現經典,霹靂國際多媒體也開始著手投入 AI 技術的發展,透過與研發團隊的合作,將黃文擇大師過往演出「素還真」的經典口白精選出 2 個小時的最佳語音樣本,並使用 NVIDIA 最新的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進行深度訓練,透過 GPU 全新的 BlackWell 架構、CUDA 平行運算架構與第五代 Tensor Core 的先進技術,能夠優化深度學習任務,讓運算處理效能大幅提升,並能在語音模型訓練完成後,先由其他配音師完成配音,再透過 AI 模型即時調校語音聲調,做到經典聲音演出的精準還原。
此外,AI 技術也被廣泛運用在霹靂布袋戲的各類活動場合之中,像是在去年首度於高雄舉辦的「霹靂盛典」售票演唱會,場外的文化科技體驗區中就以霹靂布袋戲偶作為核心訓練素材,建立專屬的角色 AI 模型與表情資料庫。同時透過 NVIDIA 效能強勁的 GPU 即時運算,同時處理語音轉換、臉部表情偵測、角色動作生成…等多模態的運算需求,讓體驗者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霹靂布袋戲經典角色。
除了將 AI 技術導入到內容製作,提升活動體驗…等不同層面的嘗試,黃亮勛對於 AI 技術與文化層面的結合也十分期待,目前霹靂已經著手與學校合作,試圖打造一套台語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希望能夠為台灣在地文化傳承盡一份心力。此外,霹靂過往數十年來累積的文本內容十分繁多,光是劇本、人物設定、場景設定與小說、月刊類的延伸內容就高達 2500 萬字之多,為了能完善整個「霹靂宇宙」的世界觀,黃亮勛希望透過 AI 技術建立一個「霹靂創世神」的資料庫,作為後續內容創作的輔助工具,進一步讓後續的創作更為順暢,也能透過創新應用降低團隊的人力成本,未來更能讓布袋戲文化以不同語言、不同媒體形式呈現。
筆電也能「跑得動 AI 」的時代來臨-輕薄與高效能兼具的 GIGABYTE AERO X16 AI 創作者筆電打造更靈活的工作方式
除了操偶實拍,霹靂布袋戲內容創作過程中也大量使用動畫與特效,因此格外仰賴電腦的高效能,過往製作團隊多半採用桌上型主機搭配高效能的 NVIDIA GPU 進行算圖。後來隨著數位內容製作的需求升級,更進一步導入專業的 Unreal 與 Unity 3D 引擎進行畫面的即時渲染。但受限於桌上型主機的體積與不可移動性,讓內容團隊與導演、攝影等製作人員進行討論時有所受限,也無法在活動或拍攝現場立即進行調整與協作。
好在近幾年筆電硬體規格的逐步提升,尤其是 NVIDIA 在行動端也推出了高階獨立顯示卡,在符合移動便利性的同時,更能滿足高效能運算的需求。像是技嘉近期所推出的 GIGABYTE AERO X16 AI 創作者筆電,不僅外型設計極致輕薄,更內建了新世代的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筆記型電腦 GPU,能提供內容創作工具所需要的豐沛效能。
此外,同時擁有高行動力與高效能的 GIGABYTE AERO X16 AI 創作者筆電,更一步增加霹靂創作團隊相互配合的機動性,也讓內容製作人員更為順暢地與導演、行銷或是後製人員跨地溝通,打破了過往桌上型主機無法靈活移動的限制。當然,GIGABYTE AERO X16 AI 創作者筆電本身優異的效能表現,也能符合 AI 應用本地端運行的趨勢,包括各類型的圖像生成平台,以及可以自行建置 LLM 模型都能帶來更多元的應用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GIGABYTE AERO X16 AI 創作者筆電中內建了 GiMATE Creator 工具,將最新的圖像生成式 AI 模型整合其中,使用者無需自行安裝 Python 系統與網頁用戶介面,即可直接透過 GiMATE Creator 選擇安裝不同類型的圖像生成模型,在筆電平台上使用 AI 工具進行圖片生成創作,大大降低了功能使用的門檻,也進一步加速了創作速度。
掌握 IP 才能創造價值,霹靂布袋戲將透過 AI 技術迎接「文化再生」
對於將 AI 加入到內容創作流程之中,黃亮勛認為「這已經是大勢所趨」,未來霹靂布袋戲的內容產製過程,可能都少不了 AI 技術的加入。像是霹靂目前就正在和 NVIDIA 合作,透過 NVIDIA Omniverse 這個 AI 驅動的平台,將人的面部表情直接轉換成為戲偶模型,作為實體製作的參考。
黃亮勛也提到,在 AI 時代,各類型的內容只會愈來愈多、品質愈來愈好,但類型也會愈來愈複雜,對於創作者而言,使用 AI 技術並非洪水猛獸,重點在於「是你幫 AI 打工,還是 AI 幫你打工」。想要不被 AI 內容所取代,核心重點在於「掌握有價值的 IP」,無論內容怎麼變,好的 IP 永遠都是愈來愈有價值的。
而黃亮勛也期許透過 AI 技術,讓霹靂布袋戲再一次迎來新的突破,讓眾人熟知的台灣傳統文化,透過數位科技再次展現新貌。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