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研究院(DGIST)的尹秀一教授領導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款新型的「射線電池」(或稱貝塔輻射伏特效應電池)。這項創新技術突破了傳統電池的限制,能為小型裝置提供長達數十年不需充電的電力,被視為能源領域的一大里程碑。
碳-14 結合鈣鈦礦:效率與穩定性大幅躍進
這款射線核電池的核心技術,是將放射性碳-14這種不穩定的碳原子,與鈣鈦礦材料巧妙結合。研究團隊利用放射性碳-14奈米顆粒和量子點(14CNP/CQD)作為電極,並將這些電極與經過特殊添加劑(甲基氯化銨 MACl 和氯化銫 CsCl)處理的鈣鈦礦薄膜整合到電池中。這些添加劑能有效強化鈣鈦礦的晶體結構,使其更加穩定,並顯著提升電荷傳輸能力。
相較於舊有設計,實驗數據顯示,新電池的電子遷移率驚人地提高了約 56,000 倍,且最長可連續運作 9 小時。研究人員指出,這項成果是全球首次成功將鈣鈦礦整合到這類核電池中,為射線核電池的發展開啟了全新篇章。
ADVERTISEMENT
貝塔輻射轉換電能:安全且具回收潛力
射線核電池的運作原理,是將放射性衰變過程中釋放的β粒子(高能量電子)直接轉換成電能。值得注意的是,β射線的穿透力低,無法穿透人體皮膚,也能輕易被鋁等材料阻擋,因此這項技術在生物安全性方面具有優勢。
尹教授解釋,團隊選擇使用碳的放射性同位素正是因為它只會產生 β射線。此外,碳-14是核反應爐的副產品,不僅來源廣泛、成本低廉,還能回收再利用。由於碳-14的衰變速度極慢,理論上能為裝置提供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電力。
能量轉換效率提升:挑戰與未來展望
為了最大化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衡量將β粒子轉換為可用電能的效率),研究團隊採用了太陽能電池常見的二氧化鈦半導體,並利用釕基染料進行強化。透過檸檬酸處理,染料與二氧化鈦之間的鍵合更為牢固。當放射性碳原子發射的β射線撞擊染料時,會觸發一連串的電子反應,形成所謂的「雪崩效應」。這些電子隨後被二氧化鈦捕捉,進而產生電流。
ADVERTISEMENT
透過這種方式,電池的陽極和陰極都使用了放射性碳元素,不僅增加了β射線的含量,也減少了遠距離的能量損失,成功將能量轉換效率從舊款的 0.48% 大幅提升至 2.86%。
然而,目前該系統僅將一小部分的放射性能量轉換為電能,其輸出功率仍低於現有的鋰離子電池。尹教授認為,未來若能改良β發射體的形狀,並找到更佳的吸收材料,將能進一步提高功率輸出。
展望未來,研究團隊相信隨著這項技術的持續發展,這種放射性碳電池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舉凡心臟起搏器、太空探測器到無人機等,都能見到其身影。尹教授總結:「我們有能力將安全的核能注入指尖大小的裝置中。」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