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歐盟《人工智慧法案》爭議:Meta 為何堅決拒簽?

歐盟《人工智慧法案》爭議:Meta 為何堅決拒簽?

 

歐盟最近正式生效的《人工智慧法案》,堪稱是全球第一部全面性的 AI 監管法規,本來應該是為 AI 應用樹立明確規範,但美國兩大科技巨頭——微軟與 Meta——對這份法案的態度卻是南轅北轍。當微軟總裁表示可能會簽署法案底下的《通用人工智慧行為準則》時,Meta 卻堅決拒絕,甚至重申對其的批評,這背後究竟有什麼盤算?

Meta 的核心憂慮:法律不確定性與過度干預

Meta 全球事務長喬爾·卡普蘭(Joel Kaplan)明確表態「Meta 不會簽字」,他主要的理由是這份《通用人工智慧行為準則》為模型開發商帶來了「許多法律上的不確定性」,同時也認為裡面的措施「遠遠超出《人工智慧法案》的範疇」。

這番話點出了 Meta 對於法案最深層的擔憂。AI 技術日新月異,許多規範可能跟不上技術發展的速度,反而造成企業在創新上的綁手綁腳。如果準則內容模糊不清,或是管得太寬,可能讓企業面臨潛在的法律風險,甚至影響到新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卡普蘭特別提到,就連歐洲本地的 44 家大型企業,包括博世、西門子、SAP、空中巴士等,都曾聯名呼籲歐盟執委會停止實施這項準則。這些企業的擔憂與 Meta 不謀而合,他們擔心這種「過度干預」會扼殺歐洲在尖端人工智慧模型的發展和部署,甚至阻礙那些希望以此為基礎發展業務的歐洲公司。這顯示 Meta 並非單打獨鬥,而是有部分歐洲企業站在同一陣線,共同對法案的嚴苛程度表達疑慮。

科技巨頭的 AI 策略差異

微軟與 Meta 在 AI 領域的戰略部署有所不同,也導致他們對法案的態度出現分歧。微軟近年來在 AI 佈局上採取更開放與合作的姿態,積極投資 OpenAI,並將 AI 技術深度整合到旗下的雲端服務與企業解決方案中。對於微軟來說,簽署歐盟的準則,或許是為了在全球市場上展現其負責任的 AI 態度,並藉此取得更多政府與企業的信任,進而擴大其 AI 服務的市佔率。微軟總裁布萊德·史密斯便表示,樂見人工智慧辦公室能與業界直接接觸,這顯示微軟期望透過對話,共同形塑更完善的監管框架。

然而,Meta 在 AI 發展上,特別是在大型語言模型和元宇宙領域,擁有自己龐大的研發投入與獨特路徑。其開源 AI 模型如 LLaMA 系列,旨在推動社群協作,但同時也意味著其模型的應用範圍更廣、更難以完全掌控。Meta 可能擔心過於嚴格或不切實際的監管,會限制其開源策略的彈性,甚至阻礙其在元宇宙等新興領域的創新步伐。如果法規要求過多披露模型訓練細節,也可能觸及企業核心機密。

歐洲市場的挑戰與機遇

歐盟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其《人工智慧法案》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將適用於包含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Facebook 母公司 Meta、OpenAI、Anthropic、Mistral 等數千家公司。這意味著,無論 Meta 簽不簽署,只要其服務或產品進入歐洲市場,就必須遵守這套法規。

對科技公司而言,這是一場權衡利弊的賽局。選擇遵循,可能意味著增加合規成本、放緩創新速度;選擇抵制,則可能面臨法律訴訟、市場准入受限甚至商譽受損的風險。Meta 的強硬立場,或許也反映了其評估後認為,遵守現行準則的代價可能高於潛在的市場損失。

 

 

 

 

IFENG
作者

鳳凰網(科技),集綜合資訊、視訊分發、原創內容製作、網路廣播、網路直播、媒體電商等多領域於一身,並於2011年在紐交所上市(紐交所代碼:FENG),成為全球首個從傳統媒體分拆上市的新媒體公司。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