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就業市場表面穩定,AI 卻正在背後推動一場靜默的裁員革命。
儘管美國經濟仍展現韌性、股市表現強勁,但近期一連串的裁員浪潮正悄然蔓延。不少企業並未公開承認這與 AI 有關,而是以「組織調整」、「營運優化」等措辭掩飾真正原因。然而,越來越多跡象顯示,這些變動的背後,AI 正在重新定義人力資源的樣貌。
IBM、Klarna 明說:我們用 AI 取代人力
5 月,IBM 執行長坦言,已有 200 位人資員工被 AI 聊天機器人取代。雖然整體員工數未減,因為資源重新分配至其他部門,但這已是少數公開承認 AI 導致裁員的大型企業之一。
另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Klarna 更坦率表示,公司員工人數已從約 5000 人縮減至 3000 人。「你去 LinkedIn 看看我們的職缺變化,就知道我們在裁員了。」執行長西米亞托夫斯基直言不諱。
多數企業不願說出口的真相
哈佛大學講師克莉絲汀・英奇指出,實際上許多企業正透過 AI 重塑組織,但不願公開承認。「企業不會直接說是 AI 取代了誰,他們會說是重組、效率提升、成本結構調整,這樣比較不會引發恐慌。」
AtWork 人資集團總裁也表示,企業刻意淡化 AI 的影響,是策略性地避免來自內部員工、媒體與監管單位的壓力。
資安業者 Parsons 的主管則補充:「裁員時機與 AI 導入的時間點高度重疊,幾乎沒有例外。」
被取代的職位有哪些?最先是這些人
根據多位專家觀察,目前 AI 導入最密集的部門包括內容撰寫、客服、人資與行政支援等「白領作業」流程,這些工作正面臨「被自動化取代」的高風險。
銷售外包公司 Connext Global 指出,許多企業在導入 AI 後會發現只能自動化 70~90% 的流程,剩下的工作仍需人工處理,因此即使裁撤原有職位,也不一定代表會重新徵才,反而可能選擇外包給海外人力。
自由接案者首當其衝
英奇指出,最早被明確告知「你被 AI 取代了」的是自由工作者。像文案、設計與影片剪輯等職位,兩三年前就開始大量流失。而如今這樣的衝擊,正逐步擴大到全職員工。
語言學習平台 Duolingo 執行長就曾高調表示將以 AI 取代合約工,結果引發公關災難,最後不得不撤回言論。這也讓更多企業選擇保持沉默。
AI 帶來的轉型,只是剛開始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2025 年未來就業報告》,全球約有 41% 的雇主計畫在未來五年內因 AI 自動化進行裁員。Anthropic 執行長更預測,像 Claude 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可能將淘汰高達一半的初階白領工作。
LucidWorks 執行長則表示,企業高層目前對 AI 的期待與現實仍有落差,很多人「一邊宣傳轉型願景,一邊又對實際成果感到不安」。
「等到大家都不得不承認 AI 是裁員主因的那一天,坦白與否就不再重要了。」「屆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加速適應這個世界。」
新聞來源: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