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舉辦的一場特斯拉愛好者活動「X Takeover」上,特斯拉汽車工程副總裁拉斯·莫拉維(Lars Moravy)明確表示,儘管全世界都在關注固態電池的發展,但現有的鋰離子電池與磷酸鐵鋰(LFP)電池技術,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
莫拉維向在場觀眾透露,鋰離子和磷酸鐵鋰電池在能量密度與效能方面早已證明了自身的價值,而我們目前才剛開始挖掘它們的真正潛力 。他強調:「我認為在微觀化學和電芯形態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不僅是特斯拉,整個產業都在持續精進
許多電池領域的專家也抱持類似觀點 。他們認為,儘管未來可能出現顛覆性的技術突破,但目前產業正透過調整原料比例、電芯設計,甚至是改變形狀等方式,在現行鋰離子電池的框架下持續取得進展,於充電功率、能量密度和成本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
例如:
-
通用汽車(GM)和福特(Ford)正在研發富鋰錳(LMR)電芯,希望能以此替代目前由中國供應鏈主導的低成本磷酸鐵鋰電池 。
-
電動車製造商 Lucid Motors 近期推出的 Gravity 車型,其搭載的 Panasonic 2170 電芯,僅需 10.9 分鐘即可增加 200 英里(約 321.9 公里)的續航里程,創下了美國的新紀錄 。
特斯拉的漸進式改良策略
莫拉維指出,鋰離子電池技術多年來一直在穩定地改進,他預計這種趨勢還會持續下去,並估計每年在能量密度和充電速度方面大約會有 3% 的提升 。以特斯拉自身為例,2012 年頂規的 Model S 續航里程為 265 英里(約 426.5 公里),而現今的版本不僅續航增加了約 150 英里(約 241.4 公里),充電速度也更快,且在不考慮通膨的情況下,成本反而更低 。
他還提到,特斯拉大約每兩年就會將旗下各電池設施的電芯設計更換為改良後的新版本 。莫拉維補充說,公司最近開始採用來自供應商寧德時代(CATL)和 LG 的新款電芯,這些電芯在電解質、電極、製造工藝和封裝方面都有許多「漸進式的改進」 。特斯拉除了向 LG、Panasonic 和寧德時代等廠商採購電芯,同時也在自家工廠生產用於 Cybertruck 的電池 。
莫拉維預計,無論是特斯拉內部生產的電池,還是由供應商提供的電池,其性能都將穩定提升 。不過,他也強調這並不代表特斯拉忽視了未來的技術。從豐田(Toyota)到賓士(Mercedes-Benz)等汽車製造商多年來持續投資固態電池,並計畫在本世紀末實現商業化部署 。莫拉維說:「這不代表我們不關注固態電池和超級電容等,以及其他可能提供替代能源的技術 。」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