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教育先驅吳恩達近日分析,為什麼科技巨頭願意開出高達新台幣 1 億元以上的年薪來搶 AI 工程師。他指出,這並非單純的「搶人遊戲」,而是因為大型 AI 公司在硬體上的投資額,已經改變了整個成本結構。
AI 成本結構翻轉
在傳統軟體新創公司中,員工薪資往往占總成本的 70% 到 80%,硬體支出相對有限;但對於訓練大型語言模型的企業來說,情況正好相反——最大的支出來自 GPU 伺服器、資料中心等硬體投資,動輒就是數百億甚至上千億台幣。
吳恩達解釋,當一家公司已經花下天價投資硬體,哪怕再砸幾百萬美元(折合新台幣上億)聘請頂尖工程師來最大化這些硬體的效能,也只是整體成本中的小數目,卻能帶來數倍的效能提升,對回報影響巨大。
他也提到,其實在 Meta 進場之前,AI 模型訓練專家的年薪就已經落在 500 萬到 1,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6 億到 3.2 億)的區間,而 Meta 的加入,更讓這個薪資標準再被推高。
AI 是威脅也是機會
Meta 大手筆投資 AI,背後原因之一,是擔心生成式 AI(AIGC)會動搖社群平台的根基。如果 AI 生成的內容比人類創作更能吸引眼球,原本依賴用戶內容支撐的商業模式將面臨挑戰。因此包括 TikTok、YouTube 在內的競爭對手,也紛紛加碼 AI 研發,搶佔技術制高點。
吳恩達指出,挖角頂尖研究員,不只是獲得一名高效能的研發人員,更能同時取得對方在前東家的技術脈絡與研發方向,這些「技術情資」往往比單一個人能完成的專案還有價值。
薪酬飆升背後的全球競爭
這波 AI 人才戰,也與國際科技競爭有關。美國希望確保核心 AI 技術與關鍵人才不會外流到競爭國,因此在薪酬與挖角策略上更為激進。吳恩達認為,AI 大模型訓練專家的稀缺性與頂尖運動員相當,短期內高薪現象不會消失。
雖然未來隨著技術成熟與人才供給增加,薪水可能回到較理性的水位,但在接下來的 10 到 20 年關鍵窗口期,各大公司在人才上的妥協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劣勢。對 AI 工程師來說,現在正是職涯的黃金時代——高薪背後,也意味著必須交出能配得上價碼的成果。
- 延伸閱讀:Claude 4 發布:目前最強AI工程師,可自主寫程式長達7小時
- 延伸閱讀:虛擬AI工程師「Devin」 臥底工作群組,不只幫忙修 bug 還能跟 CTO 打破砂鍋問到底
- 延伸閱讀:連Apple自家員工都不愛Siri,前AI工程師揭露Siri團隊內耗、技術難追趕ChatGPT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