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 年 8 月 17 日,德國朗根哈根一間寶麗金工廠的工程師成功壓製出史上第一張商業 CD,收錄的是瑞典流行樂團 ABBA 的專輯《The Visitors》。儘管該專輯早在 1981 年底便已發行,但選擇作為首批 CD 內容,象徵著音樂載體從類比黑膠、卡帶正式邁向數位音訊時代。
飛利浦與 Sony 聯手制定 CD 規格
其實早在 1970 年代末,來自荷蘭的飛利浦與日本 Sony 兩家公司,便已各自展開數位光碟的技術研發。飛利浦主攻 CD 播放器原型的開發與標準化方向,而 Sony 則擁有領先業界的數位編碼與錯誤修正技術。
1979 年,飛利浦於日本展示其 CD 原型後,兩家公司決定攜手合作,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共同制定技術規格。其中幾項關鍵決策,包括將 CD 直徑定為 120 mm、播放時間設定為約 74 分鐘——據說是為了完整容納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錄音。
最終,兩家公司於 1980 年 6 月完成了《紅皮書》標準,確立了 CD 音訊格式的核心規格:採用激光讀取表面資料、八對十四調變(EFM)提升儲存效率,以及 CIRC 編碼(交錯里德-所羅門碼)進行錯誤修正。
音質躍進,也改變了使用習慣
相較於黑膠常有的爆音、噼啪聲與磨損問題,CD 在音質、耐用性與操作便利性上都有明顯提升,讓使用者能隨意切歌、重播而無需擔心耗損。這些特性,也使得 CD 很快受到音響愛好者與市場青睞。
進入 1980 年代初期,越來越多唱片公司開始發行 CD 格式的專輯,CD 播放器也陸續進入全球高級音響市場。儘管剛問世時價格偏高,仍無法阻擋其銷售成長。美國的 CD 銷售量在 2000 年達到巔峰,單年出貨量逼近 9.43 億張。
不只音樂,CD 也重塑電腦使用習慣
CD 的影響並不只限於音樂領域。1985 年的《黃皮書》標準定義了 CD-ROM 規格,讓 CD 不再只能播放音樂,也能儲存程式與資料。1988 年,ISO 9660 檔案系統推出,解決跨平台的資料存取問題,讓 CD-ROM 成為跨作業系統的應用程式與多媒體通用載體。
進入 1990 年代初期,CD-R 與燒錄機的出現,更讓消費者能製作自己的音樂或資料光碟。當時不論是軟體安裝、驅動程式分發,甚至作業系統的推出,都高度仰賴 CD-ROM。
雖然現今串流媒體與數位下載已取代實體載體成為主流,但 CD 憑藉高音質與耐久性,在不少音樂收藏族中依然保有價值。而在電腦領域,CD 則已逐漸退出日常應用場景,只在存取老舊資料或安裝老版本軟體時偶見其蹤。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