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文章是不是人寫的?AI 寫手的手法是不是有跡可尋?
隨著生成式 AI 崛起,越來越多內容讓人真假難辨,而維基百科也深受其害。因此,最近有網友發現,維基百科社群近期歸納出一套方法,幫助辨識哪些條目是由聊天機器人寫成的草稿,從語氣、結構、格式到引用來源都有蛛絲馬跡。
過度正式、段尾總是總結?這就是 AI 的語病
維基百科資深編輯指出,AI 撰寫的文章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語氣太過公式化,常使用「重要」、「具有歷史意義」等強烈措辭來強調某事件價值,甚至每段結尾都會下個「小結論」,更像高中作文,而非百科條目。
此外,常見的銜接詞如「此外」、「還有」、「總的來說」出現頻率異常,也會讓整篇文章顯得「有點僵硬」。
清單怪癖、過度加粗、破折號亂飛?格式也露餡
格式錯誤也是 AI 難掩的破綻之一。這些草稿往往會出現奇怪的項目符號清單、不尋常的編號方式,標題使用英文標題大小寫(Title Case)、甚至亂用粗體、破折號、括號或引號。
有些更誇張的 AI 草稿還會在標題偷偷插入表情符號或留下「知識截止於 2023 年」這類 AI 專屬提示。
引用造假與標記錯誤,也是關鍵線索
另一常見問題是引用資料不實。AI 文章常編造 ISBN、DOI、專家姓名或連結,甚至整篇文章根本沒出現該名引用來源。此外,維基百科特定標籤(如分類或模板)若使用錯誤,也經常成為辨識依據。
維基百科強調,這些跡象雖然不代表一定是 AI 所寫,但當多個特徵同時出現時,就應該提高警覺。畢竟 AI 文字容易失去即時性與人類原創的細節感,過度依賴可能會讓知識平台變得平庸又可預測。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