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 YouTube 迎來全球 20 週年,而自 2007 年進入台灣以來,也已陪伴本地觀眾 18 年。根據統計,目前在台灣有超過 1800 萬人透過 YouTube 觀看影音,等於觸及 96% 的上網人口。
一路走來,YouTube 已不只是單純的影片平台,而是逐漸融入社會文化與日常生活。過去討論 YouTube 與台灣觀眾之間的關係時,常以「信任」為基礎,而在 2025 年,這份信任正在進一步演變成「文化共鳴」:人們除了獲取可信的訊息,更希望在這裡找到情感上的連結與歸屬感,Kantar 調查甚至指出,如果 YouTube 消失,它會是台灣觀眾最難割捨的影音平台。
特別是 Z 世代觀眾,對 YouTube 的依賴更為明顯,同樣的調查發現,高達 94% 的 Z 世代認為 YouTube 上的內容與自身高度相關,比例超過其他影音或社群平台,也因此,YouTube 不僅參與了現在的媒體生態,也正在影響未來的文化發展。
今年的「2025 YouTube Brandcast」年度發表會,則提出三項趨勢,說明觀眾、創作者與品牌如何在這個平台上,共同推動文化的形成。
第一個趨勢是「深」,強調在專業中建立信任。過去經常被認為只有少數影音專家能在平台上發展,但如今更多「分眾專家」透過專業內容累積社群,例如「弱電通」針對網路工程疑難提供解答,「台南 Josh」成為球迷觀看比賽的參考來源,「初日醫學」則分享專業健康知識。
調查顯示,87% 的 Z 世代認同 YouTube 幫助他們深入探索關心的議題,而 81% 的觀眾認為平台上的創作者能提供可信建議,甚至影響他們的消費決策,品牌與創作者的合作,也成為一種新的橋樑,例如 ASUS 與生活品味創作者「老魚」合作介紹 AI 筆電,不僅傳遞了產品特色,也帶來頻道訂閱數成長。
第二個趨勢是「浸」,代表觀眾對沉浸式體驗的需求愈來愈高,YouTube 在台灣的觀看總時長在 2025 年 6 月比去年同期增加超過 10%,除了手機與電腦,大螢幕的客廳場景也成為主要觀影方式。從 2020 年到 2023 年,台灣觀眾在聯網電視上的觀看時數成長了三倍。
除了觀看場域的變化,內容本身也帶來更深的沉浸感,無論是「Onion Man」的動畫敘事、「Lulu 黃路梓茵」和「三個麻瓜」的生活分享,或遊戲實況的即時互動,觀眾參與的程度都比過去更深,這也解釋了為何有 81% 的 Z 世代更偏好創作者的內容,而不是傳統影視節目。
第三個趨勢是「匯」,象徵文化的匯流,YouTube 不僅反映了社會,也讓多元文化在此交會。像「白沙屯媽祖網路電視台」將傳統宗教儀式以數位形式分享給全球觀眾,金曲獎等頒獎典禮則透過 YouTube 直播觸及更多人。同時,次文化也因平台而被放大。
例如動畫作品《山道猴子的一生》從小眾社群走向全國討論,而創作者奇軒則把極限武術 Tricking 推向全球舞台,目前台灣頻道的觀看時間中,有超過四成來自海外,為了因應這股國際化,YouTube 已將「多語言音軌」功能擴大開放,幫助創作者讓作品觸及更多不同語言的觀眾。
展望未來,YouTube 對台灣的角色不只是影音平台,也像是文化記憶的保存庫。從早期創作者的經典影片,到今日千萬訂閱的國際新星,從職棒球隊的比賽記錄,到新興 VTuber 的內容,都能在同一平台並存。YouTube 將持續與台灣的觀眾與創作者一起前行,並在這個共享的園地裡,繼續形成下一階段的文化樣貌。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