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佔遊戲」一直都是玩家社群熱議的話題,因為它直接影響玩家最終選擇哪個平台。最近這個議題再度升溫,原因是微軟正式鬆綁策略,開始把多款熱門作品推出到競爭對手的遊戲平台上;索尼雖然也釋出部分鬆動,不過目前僅針對服務型遊戲,例如讓《絕地潛兵2》登上 Xbox Series X/S 平台。
這場風波的起點來自 Xbox 現任負責人 Sara Bond(莎拉·龐德)的一段發言。她表示,無論是只在特定主機才能遊玩的作品,或是僅上架在某個數位平台上的 PC 遊戲,「獨佔遊戲」這個想法早就不合時宜了。她還強調,目前全球最受歡迎的幾款遊戲,例如《要塞英雄》、《Roblox》與《決勝時刻》系列,都是盡可能跨平台發行、讓更多玩家能接觸。
雖然不少玩家對此說法不買帳,但 Moon Studios(代表作有《奧日》系列與《惡意不息》)的創辦人 Thomas Mahler 則跳出來表態支持。他指出,對多數遊戲開發者來說,現在平台獨佔早已不合理,尤其是開發成本愈來愈高,財務壓力讓人無法忽視。
以《奧日》系列來說,原本就是 Xbox 與 PC 的獨佔作品。當團隊開始規劃新作《惡意不息》時,也曾與微軟討論過類似的合作,但這款 RPG 遊戲的製作預算實在太高,團隊很快就發現,如果沒辦法讓遊戲同步登上任天堂與索尼的主機平台,光靠 Xbox 平台的銷量根本無法打平開發成本。最終他們決定轉向其他發行商合作。諷刺的是,《惡意不息》目前還在搶先體驗階段,微軟自己就率先拋棄獨佔政策了。
Mahler 補充說,早期遊戲製作成本低,情況與現在完全不同。他舉例,《俠盜獵車手3》最初作為 PS2 的限時獨佔遊戲,當年賣了 500 萬套,堪稱神作。但放到現在,3A 級遊戲光有這種銷量遠遠不夠。也因此,連索尼自己也開始將旗下作品推上 PC 平台,擴大市場。
他還提到,很多遊戲主機廠商的內部工作室因此流失了不少優秀設計師,因為這些設計師無法接受那種「要達到極高銷量、卻只能賣給單一平台玩家」的限制。唯一的例外是任天堂,因為他們採取高度垂直整合模式,主機與遊戲品牌深度綁定,玩家買任天堂主機就是為了玩任天堂的遊戲,這跟索尼和微軟走的路完全不同。
正在開發《巫火》的波蘭工作室 The Astronauts 的負責人 Adrian Chmielarz 也認同 Mahler 的說法,他舉例:
「你可以想像一下,你喜歡的作家出了一本新書,卻只能用某一款特定的電子書閱讀器才能讀到——平台獨佔遊戲就像這樣。」
「多數玩家其實只擁有一台主機:可能是 PS5、Xbox、PC,或是 Switch。這就意味著,他們可能永遠都玩不到很多優秀的遊戲。」
「當然,現實中也的確有很多電子書只能在 Kindle 上看,這讓讀者非常困擾。」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