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Razer Blade 14(2025)評測:AMD Ryzen AI 加 GeForce RTX 50,創作與遊戲帶著走、售價 50,800 元起

Razer Blade 14(2025)評測:AMD Ryzen AI 加 GeForce RTX 50,創作與遊戲帶著走、售價 50,800 元起

Razer Blade 14 電競筆電於今年也推出了新版本,外型延續前代的設計語言,僅 1.63 Kg 的重量與大約 15.8~16.2mm 的機身厚度,保持輕薄的設計。此次升級的重點是核心規格換上新一代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搭配最高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筆電 GPU、最大 2TB M.2 NVMe PCIe 4.0 x4 SSD 儲存裝置,以及高達 64GB LPDDR5X 8000MHz 的記憶體。

文章目錄

經典的 Razer 設計風格,強化散熱系統

今年推出的 Razer Blade 14 延續該系列的輕薄定位,重量約為 1.63 公斤,厚度則控制在約 15.8~16.2mm 左右,以電競筆電來說算是相對容易日常攜帶的尺寸。外型上延續 Blade 系列標誌性的一體成型鋁合金機身結構,配上上蓋具備綠色燈效的 Razer Logo,品牌辨識度相當高。

機身採用 CNC 一體成型鋁合金材質,配上黑色霧面塗層,外觀看起來沈穩,並避免過度「玩家感」。不過,黑色表面還是比較容易留指紋,日常使用可能需要搭配擦拭布清潔。

Razer Blade 14 也配置全新散熱方案,結合雙風扇、0.05 mm 散熱鰭片、散熱腔與全新散熱罩,來提升散熱效能表現。

Razer Blade 14(2025)延續維持一貫的設計風格,重量約為 1.63 公斤,厚度則控制在約 15.8~16.2mm,綠色燈效的 Razer Logo,讓品牌辨識度相當高。

在全新設計的散熱罩下方,隱約可見雙風扇設計。

齊全的 I/O,新增 UHS-II Micro SD 讀卡機

鍵盤為標準的 14 吋筆電配置,鍵程偏短但回饋感明顯,支援全區防鬼鍵以及各鍵獨立的 Razer Chroma RGB 鍵盤背光,可透過 Razer Synapse 4 應用程式來調整燈光效果,若以工作為主要用途,可選擇單色低亮度模式較不干擾。至於鍵盤下方則有大面積的一片式玻璃觸控板,其支援 Microsoft 精確式觸控功能與手勢操作,日常操作流暢,不必依賴外接滑鼠也能順暢操控。

機身左右兩側配置完整的輸出入埠,包含 2 個 USB 4 Type-C 連接埠,支援 PD 3.0 與 Display Port 2.1,還有 2 個 USB 3.2 Gen 2 Type-A 連接埠、HDMI 2.1 輸出,以及 3.5mm 耳麥孔。另外,今年新增 UHS-II Micro SD 讀卡機,補足先前機型所缺少的部分,對於需要隨時存取資料的專業創作者而言,大幅強化了實際使用的便利性 。

鍵盤為標準的 14 吋筆電配置,支援全區防鬼鍵以及各鍵獨立的 Razer Chroma RGB 背光,可透過 Razer Synapse 4 應用程式來調整燈光效果。

鍵盤上也有 Copilot 鍵,可一鍵啟動內建的 AI 助理 Copilot。

大面積的一片式玻璃觸控板,其支援 Microsoft 精確式觸控功能與手勢操作。

機身右側配置防盜鎖、HDMI 2.1、USB 3.2 Gen 2 Type- A、USB 4 Type-C(具備 PD 3.0)、UHS-II MicroSD 讀卡機。

機身左側配置充電埠、USB 3.2 Gen 2 Type- A、USB 4 Type-C(具備 PD 3.0)、3.5mm 耳麥孔。

14 吋、120Hz 螢幕更新率

Razer Blade 14 搭載 14 吋顯示螢幕,採用廣義的三面窄邊框設計。這塊面板具備 QHD+ 2880 x 1800 高解析度、僅 0.3 ms 的反應速度以及 120 Hz 的螢幕更新率。在規格上,顯示螢幕支援 NVIDIA G-SYNC 技術,並提供 100% DCI-P3 廣色域,同時通過了 Calman Verified 專業級色彩準確度認證。另外,使用者能透過內建的 Razer Synapse 4 應用程式,依需求在 Rec. 709、DCI-P3、sRGB 或 Adobe RGB 等不同螢幕色彩設定檔之間自由切換。而在螢幕上方也整合 1080p 視訊鏡頭、IR 紅外線感測器與雙陣列式麥風,並可搭配 Windows Hello 進行生物辨識安全登入。

Razer Blade 14 螢幕為 14 吋,具備 QHD+ 2880×1800 高解析度、0.3ms 反應速度、120Hz 螢幕更新率。

螢幕上方則配備 1080p 視訊鏡頭、IR 紅外線感測器與雙陣列式麥克風,支援 Windows Hello 生物辨識登入。

由系統資訊來檢示,螢幕解析度為 2880×1800,螢幕更新率最高為 120 Hz,並可切換為動態調整 60Hz 或 120Hz 。

透過內建的 Razer Synapse 4 應用程式,在 Rec. 709、DCI-P3、sRGB 或 Adobe RGB 等螢幕色彩設定檔之間切換。

AMD AI 平台加 GeForce RTX 5070 顯示晶片

今年的 Razer Blade 14(2025)是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加 Radeon 880M 顯示晶片,處理器核心中的 NPU 單元也擁有高達 50 TOPS 的 AI 運算效能,處理器總處理效能更高達 73 TOPS,相較過往的 AI 處理器效能提升足足 2.8 倍。另外,再配上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顯示晶片(100W TGP),以及最大 64 GB LPDDR5X 記憶體(on board),和 2TB NVMe PCIe M.2 Gen 4.0 SSD 為儲存裝置。 

核心規格是搭載 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以及 64 GB LPDDR5X 8000MHz 記憶體,作業系統為 Windows 11 家用版。

利用 CPU-Z 來檢視 Razer Blade 14 的核心規格,處理器為 AMD Ryzen AI 9 365,製程為 4 奈米,並且是 4 個 P-core 加 6 個 E-core 的組合;記憶體為 64GB。

利用 GPU-Z 檢視顯示晶片,內顯為 AMD Radeon 880M,再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5070,基準時脈為 908 MHz、Boost 時脈 1,425 MHz,傳輸頻寬為 384GB/s,並具備 8GB GDDR7 記憶體。

中高階電競筆電效能,AI 算力不俗

在 Razer Synapse 4 應用程式中,於效能設定選單中,有平衡、靜音、效能模式、自訂模式可以選擇,在插電時下,於個人化模式中,可針對 CPU 與 GPU 進行超頻設定,提供低、中、高與強化可選擇,還可以設定風扇的轉速,但在未插電時,僅能選擇平衡性能模式。而以下的測試中,則在效能模式下進行。

利用坊間熱門測試軟體進行效能測試,以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單核獲得 2,860 分,多核獲得 14,575 分,而在綜合測試中,以 CrossMark 進行綜合測試,總分獲得 1,950 分,當中於影音編輯的表現較為突出,分數來到 2,228 分。至於在 X264 FHD Benchmark 影音轉檔效能上,則獲得 73.8fps 的效能表現。另外,在 PCMark 10 Office 模式下,是模擬一般 Office 模式下使用情境,於螢幕亮度約 50% 下,續航力測得 9 小時 21 分鐘,以電競筆電來說,表現算是相當不錯。

在 Razer Synapse 4 應用程式中,於效能設定選單中,設定效能模式進行以下的測試。

利用 Geekbench 6 進行測試,在單核心部分獲得 2,860 分,多核心獲得 14,575 分。

於 CINEBENCH R23 測試中,CPU 多核心為 19,563 pts,單核心為 1,998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9.79x。

於 CINEBENCH 2024 測試中,CPU 多核心為 1,081 pts,單核心為 117pts,多、單核心的效能差距倍數為 9.24x。

利用 X264 FHD Benchmark 進行 CPU 影音轉檔測試,AMD Ryzen AI 9 365 處理器獲得每秒 73.8FPS 的處理能力。

利用 Novabech 測試,在綜合效能測試上,總分獲得 4,669 分。

在 CrossMark 測試中,總分獲得 1,950 分,當中於影音編輯的表現較為突出,分數來到 2,228 分。

利用 CrystalDiskMark 測試一條 2TB NVMe PCIe M.2 Gen 4 SSD,於循序讀取測得約 7,074.36MB/s,寫入約為 6,590.18MB/s。

在 3DMark 下針對儲存裝置的測試中,獲得 2,745 分的評價。

在 PCMark 10 Office 模式下,是模擬一般 Office 模式下使用情境,於螢幕亮度約 50% 下,續航力測得 9 小時 21 分鐘,以電競筆電來說,表現算是相當不錯。

針對筆電的遊戲效能測試中,先利用 Geekbench 6 選定於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進行測試,在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130,093 分;在 Vulkan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45,230 分。而在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下,是以 DirectX 11 為基準測試,進行高效能遊戲測試,在此獲得 29,284 分;而在 3DMark Time Spy 測試下,是模擬 DirectX 12 遊戲環境的測試條件,獲得 13,068 分的表現。至於影音創作的表現測試中,以 Blender  進行 3D 創作測試,具有跨平台、開放源碼,支援 CPU 與 GPU 的渲染加速特性,於 CPU 模擬渲染測試獲得  271.30 分,效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約 58% 的位置,整體的圖形運算效能表現算有著中階的水準;而在 GPU 模擬渲染測試獲得  4,054.71,效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約 10% 的位置。

以遊戲進行測試下,挑選《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漫威爭鋒》、《魔物獵人 荒野》進行測試。在《電馭叛客 2077》測試中,於關閉垂直同步,並設定 2880×1800 解析度下,測試 DLSS 功能為關閉,以及開啟並設定為 4 倍下,分別獲得 45.46FPS 及 113.54FPS。而《黑神話:悟空》測試中,設定 2880×1800 解析度下,畫質為影視級,關閉 DLSS 下獲得 39 FPS,但在開啟 DLSS 並設為 4X 下,則獲得約 115 FPS 表現;至於《魔物獵人 荒野》的測試中,在設定 2560×1600 解析度下,且於「極高」圖形品質下,啟用 DLSS 超解析度技術,測得約 17,298分、101.38FPS 的表現。

在 Geekbench 6 下選定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進行測試,在 OpenCL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130,093 分;在 Vulkan 測試獲得的分數為 45,230 分。

在 3DMark Fire Strike 下是模擬 Direct X 11 遊戲環境進行測試模式,獲得 29,284 分、130+FPS 效能表現。

在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模式測試下,會將畫面解析度從 1080p 提高至 2560×1440,在此獲得 16,273 分、115+FPS 效能表現。

在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測試模式下,則會將畫面解析度提升至 3840×2160,在此項獲得 7,838 分、105+FPS 效能表現。

在 3DMark Time Spy 測試模式下,是模擬 DirectX 12 遊戲環境的測試條件,獲得 13,068 分、130+FPS 效能表現。

在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測試模式下,是模擬 DirectX 12 遊戲環境的測試條件,獲得 6,419 分、125+FPS 效能表現。

在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模式下,加入即時光影追蹤效果,獲得 8,891 分。

在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 升級針對 DLSS 4 功能測試中,將過去使用的 CNN 卷積神經網路模型改為 Transformer 視覺轉換模型,於 4 倍的參數量下,在 DLSS off 下為 15.81FPS,DLSS on 則是 128.20FPS 的表現。

透過 3D 動畫創作軟體 Blender 進行效能測試,選定 AMD Ryzen AI 9 365 模擬渲染測試中獲得 271.30 分,效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約 58% 的位置,具中階效能水準。

透過 3D 動畫創作軟體 Blender 進行效能測試,選定 GeForce RTX 5070 模擬渲染測試中獲得 4,054.71 分,效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約 10% 的位置,具高階效能水準。

▼ 在《電馭叛客 2077》測試中,關閉垂直同步並將遊戲設在 2880×1800 解析度進行測試,於關閉 DLSS 下測得約 45.46FPS,而開啟並設定為 4 倍下,分別獲得約 113.54FPS。

Razer Blade 14(2025)評測:AMD Ryzen AI 加 GeForce RTX 50,創作與遊戲帶著走、售價 50,800 元起

▼ 在《黑神話:悟空》測試中,設定 2880×1800解析度下,畫質為影視級,關閉 DLSS 下獲得 39 FPS,但在開啟 DLSS 並設為 4X 畫格生成下,則獲得約 115FPS 表現。

Razer Blade 14(2025)評測:AMD Ryzen AI 加 GeForce RTX 50,創作與遊戲帶著走、售價 50,800 元起

▼ 在《漫威爭鋒》測試中,設定 2560×1600 解析度下,關閉 DLSS 獲得平均幀數約為 54 FPS,但在開啟 DLSS 並設為平衡效能模式、4X 畫格生成下,則獲得平均幀數約為 135FPS 表現。

Razer Blade 14(2025)評測:AMD Ryzen AI 加 GeForce RTX 50,創作與遊戲帶著走、售價 50,800 元起

在《魔物獵人 荒野》的測試中,在設定 2560×1600 解析度下,且於「高」圖形品質下,開啟 DLSS 畫格生成下,測得約 17,298 分、101.38FPS 表現。

針對 AI 算力的測試部分,透過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來進行測試,此模式是針對多款神經網路模型進行測試,並可選擇 Integer、Float16 / 32 等不同測試精準度,這裡分別以 Microsoft WindowsML 框架測試 CPU、GPU 的 AI 推論能力,並選擇 float32 精度下,分別獲得出 107 分,以及內顯的 269 分和外顯的 685 分。在 NVIDIA TensorRT 框架,是針對 GPU 進行測試,在 float32 精度設定下則獲得 1,091 分。在 AMD Ryzen AI框架測試 NPU 的 AI 推論能力,並選擇 Integer 進行測試,獲得 1,796 分。

在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下的 Microsoft Windows ML,選定 CPU、精度選擇 Float 32 進行測試,獲得 107 分。

▼ 在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下的 Microsoft Windows ML,分別選擇 AMD Radeon 880M 及 NVIDIA GeForce 5070 GPU、精度選擇 Float 32 進行測試,分別獲得 269 分及 685 分。

Razer Blade 14(2025)評測:AMD Ryzen AI 加 GeForce RTX 50,創作與遊戲帶著走、售價 50,800 元起

在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下的 NVIDIA TensorRT,精度選擇 Float 32 進行測試,獲得 1,091 分。

在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下的 AMD Ryzen AI,精度選擇 Integer 進行測試,獲得 1,796 分。

Razer Blade 14(2025)優缺點總結:輕裝上陣,效能滿載 

總結來說,今年推出的 Razer Blade 14 延續此系列一貫的產品精神,在維持高效能定位的同時,再次將輕薄與便攜性推向更佳平衡。今年的改版不僅讓機身更緊湊,整體重量與厚度都有所下降,同時升級為 3K OLED 顯示螢幕,色彩準確且對比度出色,對遊戲玩家與創作者而言都能帶來更細膩的視覺體驗。同時,加上 Micro SD 讀卡機與更完整的 I/O 配置,讓用戶在外接裝置與檔案傳輸上更具便利性。

Razer Blade 14 也是市場少數兼具行動性與效能的 14 吋電競筆電,藉由 AMD Ryzen AI 平台的加入,補足 AI 算力,使其不只是電競筆電,也能轉換為日常工作與內容製作工具。不過,14 吋、2880×1800 解析度的螢幕規格,雖然讓畫面精緻細膩,但字體大小也很考驗眼力,且因為記憶體焊在主機板上的設計,加上僅有單條 SSD 插槽,對未來升級空間有限,採買時得一次將規格選定到位。

今年 Razer Blade 14 的售價約為 50,800 元起,此款規格的售價大約落在 82,940 元,與去年近 10 萬的價格相比,相對便宜些,用戶可依需求及預算組合出最佳的配置。

Razer Blade 14(2025)評測:AMD Ryzen AI 加 GeForce RTX 50,創作與遊戲帶著走、售價 50,800 元起

Razer Blade 14(2025)重要規格:

  • 處理器:AMD Ryzen AI 9 365 2.0GHz
  • 記憶體:64GB DDR5 800MHz(最大64GB)
  • 硬碟:2TB NVMe PCIe M.2 Gen 4.0 SSD(最大4TB)
  •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5070 with 8GB GDDR7 VRAM(TGP 100W)
  • 螢幕規格:14吋 OLED 螢幕、2880x 1800 解析度、0.3ms 反應速度、120Hz螢幕更新率
  • 連接埠:2 x USB 4 Type -C、2 x USB 3.2 Gen 2(USB Type -A)、HDMI 2.1、3.5mm耳麥孔、UHS-II Micro SD 讀卡機
  • 無線通訊:Wi-Fi 7(802.11be)、Bluetooth 5.4
  •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家用版
  • 電池:可充電鋰離子電池 72WHrs 
  • 體積:310.7×224.3×15.88~16.2(mm)
  • 重量:1.63 公斤

 

 

 

WL.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主要負責蘋果、手機、筆電、桌機、平板等產業領域,以及相關硬體的教學以及評測、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