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CEO Tim Cook 傳出最快明年將卸任。《金融時報》評論指出,接下來的蘋果領導人不能再只是維穩,而是要更有野心地擁抱 AI 與未來技術。
根據《金融時報》資深編輯 Richard Waters 的專欄,如果 2026 年真的是 Tim Cook 擔任蘋果執行長的最後一年,那他將為自己劃下完美句點。近期也有報導指出,蘋果內部已加速展開接班規劃,意味著這家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巨頭,正準備迎來下一位領導者。
靠 iPhone 撐起 4 兆美元市值,未來能靠什麼?
近來 iPhone 17 的預期需求熱絡,讓蘋果市值一度衝破 4 兆美元(約新台幣 128 兆元)。加上 Cook 上任初期推動的股票回購,讓蘋果股價自 2011 年至今翻了 20 倍。
但現在 AI 正掀起近幾十年來最劇烈的科技變革,Cook 的退休也讓外界關注,蘋果下一任 CEO 是否能擺脫過去保守風格,真正押注會顛覆人類生活的技術,找到「下一個 iPhone」。
Cook 是在 iPhone 問世 4 年後接任執行長,雖然智慧手機市場已經多年未有顯著成長,但他成功靠著 Apple Watch、AirPods 和服務訂閱,圍繞 iPhone 建立出強大的生態系。
然而,真正的挑戰是接下來:接班人不只要守住既有江山,更要勇於挖掘 AI 的潛力,創造下一波消費科技浪潮。
如果 AI 成為新作業系統,蘋果會失去話語權?
Apple 在今年推出的 AI 套件「Apple Intelligence」,關鍵功能卻延遲上線,引發部分市場疑慮。不過,考量到目前各大語言模型能力仍趨近同質,蘋果擁有超過 10 億 iPhone 使用者的優勢,仍有本錢觀望。
未來透過 Siri 單句語音指令就能完成操作,或許會讓 iPhone 再次成為大家眼中的神級產品,延長升級換機週期。
但若蘋果只是被動整合第三方 AI,而非主導 AI 生態系,未來恐怕會失去定義數位體驗的主導權。像是 OpenAI 最新示範的 ChatGPT 已可直接操作 App,這已明顯衝擊到 iPhone 的應用程式商店模式。
過去 Cook 強調蘋果要掌控整個技術「堆疊」,從晶片到作業系統都不假他人之手。若要維持這個模式,收購大型 AI 模型開發商可能會是下一步。
更大的問題是:AI 會不會連智慧手機這個形態都徹底顛覆?這樣的新裝置會是什麼樣子?目前沒人能說清楚,而 Cook 在這方面的佈局仍顯保守。
Vision Pro 是最後一搏?Meta 已捷足先登
Vision Pro 被稱為「空間運算」代表作,是 Cook 對下一代裝置的最大押注。但目前看來,這款產品雖然展示出蘋果對硬體整合的能力,卻未能說服大家這會改變未來生活,這是賈伯斯當年最擅長的事。
相比之下,Meta 已靠著外型輕巧、強調時尚的智慧眼鏡搶先卡位。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 AI 應用最可能爆發的機器人領域,蘋果至今也沒有動作。特斯拉雖然自駕技術尚未成熟,但已經靠著概念與願景,搶先佔據大眾心中的話語權。
馬斯克不怕冒險,即便目前成果未明,但已讓公司在市場先聲奪人。
Cook 的繼任者不能只想「穩」,而是要有策略上的大膽押注。首要任務,就是說服已習慣穩定獲利的股東們:是時候告別 Cook 時代的安逸,迎接全新挑戰了。
- 延伸閱讀:祖克柏酸蘋果App Store官司慘敗:Tim Cook這週不好過
- 延伸閱讀:M4版 MacBook Air 即將登場,Tim Cook 親自預告:規格、功能爆料整理
- 延伸閱讀:Apple Watch 救了我媽媽!台灣用戶寫信向 Tim Cook 表達感謝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