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大於下載時代來臨後,音樂界行銷策略大不同

串流大於下載時代來臨後,音樂界行銷策略大不同

華納(Warner Music Group)財報顯示,串流音樂收入首度超越數位音樂下載營收,因應市場變化,音樂圈也得與時俱進,過去經營唱片的許多舊觀念,可得好好更新,才能跟上新的串流為王時代。

在過去,音樂圈在行銷上把消費者當成一次性的消耗品,消費者買 CD 之後,通常也不會再買第二張,每個消費者的價值都是相同的,而這張專輯在購買後,業績與消費者的關係就到此為止了,因此產生很多短視近利卻傷害長久消費者關係的操作手法;然而,在串流時代,串流營收取決於消費者多常聽這首歌,每周聽一次的消費者,比起只聽一次的消費者,對營收更重要。

串流大於下載時代來臨後,音樂界行銷策略大不同

▲ 華納音樂數位音樂營收達 2.97 億美元,其中以串流音樂版稅收入比重最高
(圖片來源:Warner Music Group

因此,整個業界的思惟都必須翻轉,過去重視傳統排行榜,如今逐漸轉為重視串流點歌排行,過去音樂圈的習慣是在新片上市前後集中行銷資源,務必一舉轟動,銷售集中,搶佔周銷售排行榜,訴諸衝動性購買炒起熱潮,之後銷售就大幅衰退,串流時代這樣的操作模式顯然不合時宜,要在串流商業模式下賺錢,需要讓消費者更長長久久的聽一首音樂才行。

串流大於下載時代來臨後,音樂界行銷策略大不同

而串流能夠收集消費者收聽習慣的特性,則有助於音樂商參考如何創造出耐聽的音樂,以 Spotify 為例,同樣是播放一次,消費者串流可能是從 Spotify 的播放清單,或是消費者已經收到自己的收藏中播放,前者表示消費者只是在聽播放清單時順便聽了這首歌,後者則表示消費者喜歡這首歌可能會常常聽,Spotify 會將這些資訊都提供給音樂商,讓它們立即知道消費者對一首歌的反應。

Spotify 等串流商經常與音樂人或音樂發行商在費用與授權方面大戰,如鄉村音樂小天后泰勒斯就槓上 Spotify,不過在串流逐漸成為主流的情況下,音樂人與串流平台之間,將逐漸轉變為不是對立的關係,彼此協調合理的營收分配,並共存共榮,新的生態或許會讓傳統音樂人不習慣,但帶來的新文化,如一首歌要耐聽而非只能一時暴紅,以及音樂人有更多資訊可分析聽眾喜好,有機會打造出更符合聽眾需求的音樂,可望將帶領音樂界進入更好的新時代。

How streaming makes a hit record last longer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串流大於下載時代來臨後,音樂界行銷策略大不同

TechNews科技新報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