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視角看電子支付:Apple Pay綁卡41萬張與計程車司機的4元手續費

換個視角看電子支付:Apple Pay綁卡41萬張與計程車司機的4元手續費

根據金管會統計,Apple Pay在台上線,光3月29日及30日這2天綁卡數已有41.5萬張,數字引人矚目,還登上了幾天新聞的版面。不過,這個數字,卻讓筆者憶起一個親身經歷的事件。

 

4元手續費的真實故事

二月某一天,我搭計程車時發現皮夾沒有鈔票,只有幾個銅板,心急不知如何是好,正好瞧見計程車裝有電子支付設備,趕忙問司機可否刷卡。

但司機面色凝重,一句話都不說,我想司機可能因為要多負擔手續費,而不想刷卡,只好問司機「你要負擔多少手續費?」司機說,「4元。」最後,我從皮夾掏出4元零錢給司機,司機讓我刷卡下車。

我知道若我堅持刷卡,司機礙於公司規定,應該不會拒絕。只是,在推行「無現金」的電子支付時代,竟然出現以打開皮夾,花時間找「現金」(還是只有四個銅板的小額零錢)交換手續費的搞笑情節,最後雙方都不開心,這是為什麼?

電子支付手續費轉嫁何方?

從純經濟與效率角度,政府與業者大家高舉大旗鼓吹,電子支付的優勢與好處。的確電子支付很便捷,有許多現金沒有的優勢,商家可以避免收到假鈔,也不怕現金被偷走,不用再準備大筆零錢,並且免去點鈔的麻煩,而當交易「數據化」後,未來可能可以產生更多新型態的服務回饋到商家與使用者身上。

不過,對幾塊錢錙銖必較的小型、微型商家或使用者來說,這些有點真的「有感」嗎?

也許這個疑問,在一切才剛萌芽起步的台灣,還沒有答案。但很明確的,這個案例中,手續費轉嫁到我(使用者)身上。若我堅持刷卡不付費,那手續費成本就轉嫁到司機身上。電子支付體系像是一個利益金字塔,在金字塔頂端的業拿走最多好處,而司機或小型商家是在底端,層層擠壓。

當然你也可以說,司機沒有認清到電子支付的優點,或是身為消費者的我沒有使用者付費的意識。

但在現階段上,制度上面利益分配「不均衡」也是個大問題。我們把公平性也考量進來,現階段電子支付生態系中,是利益共享的多贏局面嗎?

某銀行主管就指出,「到底業者如何處理電子支付後產生的『手續費』?是要企業自行吸收?轉嫁到消費者?還是轉嫁給加盟業者?這無關乎於科技技術演進,而是利益分配的問題。」

我們在乎電子支付滲透率,拉抬電子支付使用率是政府與業者的目標,但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會犧牲了某階層利益呢?我們在乎是國際還是本土支付業者取得霸主地位,在乎安全性,效率與方便性,那公平性呢?

政府角色:降低手續費還是減稅?

政府的角色又是什麼呢?需要政策配套嗎?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就指出,相比傳統現金交易不需手續費,蘋果與LINE等電子支付業者相繼進入卡位收取手續費,對於商家來說每筆交易成本的確增加,收入減少,但可以避免收到假鈔,也減少準備零錢與點鈔的時間與手續成本,這是一體的兩面,不能只看增加的手續費。

不過他也指出,「對夜市、小超商或個體商店等微型商店來說,手續費的確是不小負擔,從金融監管單位的角度來看,希望可以朝向『降低』手續費的方向邁進。」

至於台灣是否有機會向韓國發展電子支付(指信用卡)採用的賦稅減免模式,如店家營業稅減免?「擔心稅基流失,現在財政部對此政策意願不高。」蔡福隆說。

我們在追求的是科技帶來的效率同時,是否也要顧及利益平等,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帶有多點人性。

換個視角看電子支付:Apple Pay綁卡41萬張與計程車司機的4元手續費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