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LINE貼圖賣進全家,看老派支付之必要

從LINE貼圖賣進全家,看老派支付之必要

當多數商家都忙著串接各種電子支付,開發自家電子錢包,以期能減少購物斷點、提高轉換率時,LINE 貼圖卻逆勢走向了實體通路,藉由 LINE Store 官方帳號,在全家便利商店推出了「超商臨櫃付款功能」。

連全家都在努力App內支付,LINE貼圖卻要打通超商臨櫃付款

一般來說,消費者將商品放進購物車,到完成結帳這「最後一哩」,對商家是最關鍵,但也可能是最多消費者會放棄完成的斷點。斷點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或許是因為結帳流程不順、找不到合用的支付工具,或是臨時後悔等等。

而為了減少這個斷點發生的機率,許多店家都朝著「讓支付流程順暢到消費者沒有時間思考」的無感支付方向努力,也紛紛推出各種電子錢包,整合各種支付工具等等,希望讓消費者可以在一個介面快速完成所有購買流程。

從LINE貼圖賣進全家,看老派支付之必要
▲LINE推出LINE STORE便利商店臨櫃付款功能
圖片來源:LINE

不過就當全家便利商店也都努力想讓消費者使用自家電子錢包 My FamiPay,可以在不必進店的情況下,於 App 內完成購買支付流程的同時;只能在 LINE App 上使用的虛擬產品 LINE 貼圖,卻逆勢賣進了全家,並預計在11月還會再打開7-11這個超商支付入口。

可以想像,從消費者在 LINE 上面挑選貼圖,到走進超商臨櫃完成付款這中間,有太多時間和空間因素,如因為下雨天懶得出門、忙到忘記要結帳,或是忽然不想買了等等,都可能導致交易失敗。

LINE貼圖用戶群太廣,少年、老年需求尚未被滿足

不過站在 LINE 的角度,因為在台灣有高達2100萬用戶,基本上不論男女老幼,可以說各個分層族群,基本上是人人都有 LINE。而原先 LINE 貼圖提供的信用卡支付、電信小額支付等方式,對於接受,且熟悉各種電子支付工具的那群人來說,從來就不是問題,但問題在既有支付方式仍滿足不了極具潛力的學生市場,和快速成長中的老年客群。

其中,從「長輩圖」的風行可以知道,LINE 上面的年長使用者不僅多,對 LINE 聊天室視窗內的各種功能大概也都很熟悉,並且具備擁有信用卡等支付工具的資格。但這群人卻不一定懂得如何購買貼圖,或者對於在網路上完成支付不信任。

LINE 方面就指出,「流程太長,希望買貼圖流程能簡單點」是他們經常會收到的消費者反饋。

另一方面對學生族群來說,購買貼圖的流程對他們來說應該不難,難是難在學生多數沒有信用卡,也未必擁有電信門號可以使用小額付款功能。可以說,這兩大族群購買 LINE 貼圖遭遇的阻礙不同,但無法從 LINE 過去提供的支付選項獲得滿足的狀況卻是一致的。

而這時,客戶群同樣也廣佈老中青三代人,可以說是台灣人最熟悉的支付場景——超商,就成了 LINE 貼圖的最佳解。

串接超商付款,同時暢通兩大族群

一方面,在超商可以使用現金支付,解決了沒有信用卡,或不想在網路上使用信用卡的問題;第二,不論是繳水、電、瓦斯費、信用卡帳單、電信費,還是使用網購超商取貨付款等,在超商臨櫃掃條碼付費,已經是多年來多數台灣人都相當習慣的繳費行為,基本上沒有使用門檻可言。

而且對LINE貼圖還有一個額外好處是,年長者或許無法分辨 LINE Coin、LINE Points 和新台幣之間的對價關係,很可能會將LINE貼圖上標示的100 LINE Coin,誤以為是新台幣100元。但以超商掃條碼付款的方式來說,購買金額會清楚顯示在 POS 機台螢幕上,也讓年長消費者在購買時能夠更清楚知道商品價值,買得更安心。

所以對 LINE 貼圖來說,超商臨櫃付款這條看似斷點產生機率很高的通路,卻反而為他們暢通了原本只有涓涓細流能流入的少年和老年這兩條大水管。也就不難理解,LINE 為什麼會花費時間、資源在開通傳統超商臨櫃付款這條支付通道上。

從LINE貼圖賣進全家,看老派支付之必要
▲LINE 宣傳 LINE STORE 便利商店臨櫃付款功能的活動首日,全家便利商店外出現排隊人龍。
圖片來源:T.J

當然,超商付款是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方式,對 LINE 貼圖卻是新的方法,所以管道或許通了,前提還是得讓更多人知道有這條管子存在。不過以 LINE 16日為宣傳超商付款功能上線,在全家門市舉辦 LINE FRIENDS 熊大手拿鏡贈獎活動,出現大排長龍的畫面來看,行銷大概是最不用擔心的事。

而從 LINE 貼圖賣進全家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對消費者來說,一家商店提供多少種支付工具,或是一個支付工具採用了多先進的技術、有多酷炫的功能,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即便是最傳統的支付管道,只要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也已經足夠。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