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2.1 億和 1800 萬,這兩個數字分別是蘋果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在 2017 年的銷量成績。哪怕是放眼整個可穿戴設備市場,去年全年銷量也僅為 1.15 億台。數量的差距證明,不管是蘋果還是 Google,投身智慧手錶領域那麼多年,還是沒能讓它成為和手機一樣普及的消費電子產品。

手錶之所以會出現被掛上「智慧」之名,主因當然來自於智慧手機的大規模普及,這間接拉低了各種元件的成本。也因如此,廠商們開始將這些元件迅速植入到其它設備中,並接入網路,手錶便是其中之一。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但這些感測器並沒有讓手錶朝著我們想要的樣子發展,至少它距離變成像手機一樣不可或缺的東西還有不小的距離。

為何這個探索失敗了?

 

一開始讓手錶變成「另一個智慧手機」的設定可能就是錯的

手錶最核心的功能,自它 400 多年前誕生時就已經被確定下來了——作為計時工具,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讓佩戴者能更好地瞭解時間。

但對智慧手錶而言,我們則希望讓它承載除了「看時間」之外的更多功能,就像蘋果最開始為 Apple Watch 定義的那樣——不止是時尚腕錶,也是通訊設備,更是健康夥伴。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此時此刻,很多人還抓不準智慧手錶擅長做什麼,但仍然願意持樂觀態度,認為幾年以後,這個品類也會出現一個「殺手級」的應用。

就像是我們現在已經習慣在手機上聊LINE、看影片和玩遊戲一樣,手錶也應具備某個等待被挖掘的使用情境,比如一鍵購物,又或者是查閱附近熱門地點之類的。為了找出這個情境,廠商們嘗試將智慧型手機的那套東西也搬到手錶上——除了打電話和發簡訊,還有各種各樣的第三方應用,從智慧型手機的角度來看,每一類應用都代表著一種應用場景。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然而,大部分的使用情境都行不通。

從第一批智慧手錶上市後我們就發現,第三方應用程式的很多功能都不適合放在手錶上,比如你會在手錶上看到簡訊彈出,但你不會選擇在手錶上回覆。因為哪怕只是按幾個按鈕點兩下螢幕,都比在手機上難用得多。

這有螢幕面積較小造成的限制,也有電池容量和性能的問題,以至於大部分人都找不到在手錶上長時間使用一款應用程式的理由。

甚至是很多基礎功能,比如打電話、發簡訊、看照片等,智慧手錶都不能比手機做得更好。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時間一長,你會發現每天花在「看現在幾點鐘」的次數仍然是最多的,然而這本身就是手錶的原始功能,和智不智慧壓根沒關係。

 

手錶的硬體決定了它更適合被動提供「通知」,而非主動「應用」

如果我們將「看時間」這件事延展,大部分戴錶用戶看手錶的頻次其實並不低,既然如此,表盤上也不一定只能呈現時間,還可以是其它訊息。

在這種習慣的影響下,智慧手錶逐漸轉變自己的定位,不再強調以應用為中心的論調,而是轉為提供各種通知訊息。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這讓智慧手錶的定位更清晰了些,至少足夠讓一些中低端智慧手錶找到存在理由了。不過這也讓一些第三方應用程式放棄了智慧手錶——反正大家只關心通知訊息,更進一步的互動還是在手機上做吧。

但掃一眼通知訊息可沒法成為高級智慧手錶的核心競爭力,雖說手錶抬手一看只花幾秒鐘確實很方便,但本質不過是將查看通知這件事從手機移到了手錶上,想要說服你多花近萬元買一支手錶還是很難。

這意味著智慧手錶仍需要找到一些差異化的東西,還得是智慧型手機無法辦到的。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這塊空白已經被找出來了,那就是運動和健康,這也是目前蘋果、三星以及 Fitbit 在內的智慧手錶市場領先者們的主打方向。

會選擇這兩個方向和手錶戴在手腕上這個硬體形態有關,因為它能和皮膚和人體接觸,使得大部分智慧手錶都比手機更清楚你的身體資料。

畢竟只要加幾個感測器,就能實現心率和計步器的檢測,現在已經發展到 ECG 心電圖,智慧手錶等同於充當了一個資料採集器。

同樣也是因為感測器,像 Apple Watch 還可以根據我們的身體動作來給出各種判定。比如說久坐提示站立,各種運動項目的識別並記錄,還有最新的摔倒檢測等。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這些功能基本都是圍繞運動和健康領域做文章,檢測訊息也都能直接顯示在錶盤上,很少會有需要你主動點擊按鈕或滑動螢幕的操作。

但健康資料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只能算是一個加分項,這也是智慧手錶還沒辦法成為智慧型手機的原因。

 

消費者更在乎手錶是否耐用好看,而不是能用多少 App

隨著智慧手錶市場的擴充,消費人群正逐漸從科技圈愛好者變成了大眾用戶,但新功能並沒有改變他們對於手錶這一腕上設備的固有認知,反倒是智慧手錶需要迎合消費者的口味。

這種「口味」具體代表什麼很難下定論,但至少有一點能確認的是:想要吸引大眾用戶為手錶買單,仍要有「做錶」的氣質,而不是讓人覺得你是在「做玩具」。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一個典型例子是三星旗下的 Galaxy 系列智慧手錶,不妨對比下 2013 年的 Galaxy Gear 和 2018 年的 Galaxy Watch,這種設計風格的轉變多少能說明消費者的喜好問題。

還有像 Google,在今年推行新版 Wear OS 系統時,主要合作對象也不再是三星、LG、華碩、Motorola 等這些科技品牌,反而都是 Fossil 等傳統製表商,或者是萬寶龍、LV 這些奢侈。

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你第一眼看到這些錶時,大概也不會和「智慧」二字聯想到一起。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而在功能上,除了基本的通知訊息顯示外,這些手錶只配備了 GPS 和 NFC ,有的連心率感應都做不到。

但缺少智慧手錶的功能點並不會影響這些傳統製錶廠的生意,在查閱通知和檢測健康還未成為強需求的今天,工藝、款式等因素仍然是手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比如像 G-SHOCK ,它家的設計就一直比較粗獷,同時憑藉多年打造的「耐摔」品質,一直都是不少歐美人士的首選。

還有一個是近幾年銷售成績不錯的時尚腕錶集團 Fossil,它旗下品牌會在一年裡推出上百款智慧手錶,也大多是以前傳統錶的樣子。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然而這便是現在智慧手錶市場的現實,願意為手錶花錢的用戶仍然會看重傳統風格,唯一可能的新增用戶群體,大概只有那些看重健康資料或是有運動習慣的人了。

 

雖然取代手機仍有距離,但不聯網的手錶也確實越來越少了

短時間內,智慧手錶暫時還無法擺脫傳統手錶的設計影子,可另一方面,傳統錶廠面臨來源新技術的威脅時,也開始了自我革新。它們為自家產品植入的感測器越來越多,同時會和手機保持連接,甚至是換上一塊觸摸螢幕。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這也是智慧手錶對傳統製表業產生的最大影響,畢竟當你習慣了能透過手錶檢測心率,定期更換各種表盤和抬手查閱未讀通知等功能後,重新再戴回一個只能顯示時間的手錶,還是會感覺缺了點什麼。

而且感測器成本本身已經夠低了,多幾項功能反而能讓老派的傳統品牌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

但這類產品大部分都和「智慧」二字沒什麼關係,嚴格意義上說,這只是一個具備聯網和資料檢測功能的傳統手錶,像 Fossil 就將這些產品稱為「混合型手錶」(Hybrid Watch)。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不過所謂智慧,終究還是要看你自己如何定義,有人認為 Apple Watch 上的心率資料主動預警或是訓練項目自動識別等,已經是智慧化的體現,雖然這些更多是感測器的功勞。

但我們總是會要求更多,我們會希望手錶能夠察覺到那些被我們所忽略的細節,然後再及時給予提醒,或是提前預判。

這更像是一個人工智慧助手應該去做的事情。

然而以目前我們對 AI 和機器學習的研究來看,還不足以製造出一個足夠聰明、且懂得隨時根據場景調用各種功能的虛擬助手,那還需要更多的技術突破。

智慧手錶想要「幹掉手機」的夢想已經失敗,那它究竟該成為什麼?

或許到了萬物互聯的時代,你我身邊的聯網設備就不再只有電腦、手機和手錶這幾樣東西,或許你戴的眼鏡,身上穿的衣服和腳上的鞋子都會被塞進一個微型聯網模組,以及各種用來檢測資料的感測器。等到那個時候,取代手機的也不一定非得是智慧手錶不可,是些別的什麼東西也未可知。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ifanr
作者

ifanr依托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潮,用敏銳的觸覺、出色的內容,聚焦 TMT 領域資訊,迅速成為中國最為出色的新銳科技Blog 媒體。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