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行俠》裡撐起半邊天的海洋生物在現實中也相當厲害

《水行俠》裡撐起半邊天的海洋生物在現實中也相當厲害

《水行俠》電影中主角為了拯救人類,不惜和同母異父的弟弟歐姆反目成仇,經過重重磨難取得三叉戟,成為亞特蘭提斯的王,維護了海洋與陸地的和平。不過,除了氣勢恢宏的場面,其實電影中神奇的海洋生物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是幻想片,但其實很多動物都是真實存在的。

《水行俠》裡撐起半邊天的海洋生物在現實中也相當厲害

 

魔鬼魚——蝠鱝

《水行俠》裡撐起半邊天的海洋生物在現實中也相當厲害

蝠鱝,發音同「福分」,有著魔鬼魚之稱。在海洋中不斷飛出海面的,形如蝙蝠的海怪,其實就是蝠鱝。

蝠鱝是一種原始的軟骨魚類,在地球上已經存活了超過1億年。即便不加特效也科幻味十足,它扁平的身體曳著一條纖細的鞭尾,頭兩側的頭鰭如兔子耳朵,很像外星生物,因此被漁民稱之為「魔鬼魚」。

但「魚不可貌相」,別看蝠鱝「很醜」,可是卻很「溫柔」。蝠鱝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海域,群居生活,沒有領域意識。蝠鱝主要食物是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它的覓食方式和鯨類似,張開嘴讓海水流入,其角質化的鰓耙如圖一道過濾網,濾去海水、留下食物。很多時候,它的頭鰭撥動海水把浮游生物和小魚小蝦送進嘴裡。

電影中蝠鱝上演的凌空絕技很是壯觀,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電影中使用的特效。其實,那是人家蝠鱝本能的反應。有時它們會高高躍出海面1.5~2公尺高,十分壯觀。

科學家猜測,這種行為可能是雌雄蝠鱝繁殖季節的求偶表演,驅趕、誘捕食物,甚至是為了甩掉身上的寄生蟲。

雖然蝠鱝肉不好吃,但亞洲一些地區的居民認為蝠鱝的鰓耙是一種能治百病的「良藥」,對蝠鱝捕進行大規模捕撈。全球每年蝠鱝捕撈量約為94,000條,實際捕撈量可能還要更多。

其實,蝠鱝的鰓耙的藥用價值並沒有醫學上的證明,反而由於蝠鱝長期的濾食行為,重金屬在鰓耙上聚集,對人類有害。

燈塔水母

《水行俠》裡撐起半邊天的海洋生物在現實中也相當厲害

電影中,讓人彷彿身處童話世界的水母其實不是特效,而是海洋中真實存在的。

海洋眾多水母中之中有一種燈塔水母,它類似於金庸武俠裡的「天山童姥」,每過一段時間就可以返老還童。

燈塔水母體長4~5公釐,以微生物為食。燈塔水母一生中要經歷水螅型和水母型兩種形態,水螅型是其幼年狀態,水母型是其成熟形態。

燈塔水母在性成熟後會可以重新回到水螅形狀態,並且可以無限重複這一過程,從理論上實現永生。然而從本質上講,燈塔水母的返老還童其實是一種孤雌生殖行為。

性成熟的燈塔水母,在環境急劇變化時,如經歷飢餓、溫度或海水鹽度改變,能夠轉變成水螅型。其實,它轉變成的年輕態已經不是本尊,而是它通過孤雌生殖產生的後代。

從某種意義上說,孤雌生殖產生的後代繼承了母體一切基因,將它們看成同一個個體也說得通。如果把一個燈塔水母切開,它能在24小時內變成兩條水蛭蟲,72小時後長出觸角。

海蠍子

《水行俠》裡撐起半邊天的海洋生物在現實中也相當厲害

水行俠和歐姆最後決鬥中的座駕,那隻龐大的甲殼狀水怪,很像曾經滅絕的海蠍子。海蠍子學名巨型羽翅鱟(hòu),生活在距今約4.6歐~2.5億年,和三葉蟲是同時代的。科學家依據出土的化石推斷,海蠍子體長在2.33-2.59公尺,是地球上最大的節肢動物。

海蠍子身上長有厚厚的甲殼,腹下生有10條腿,前面8條用來走路,尾巴後面的2條腿,輔助身體在海底中游動。

海蠍子憑藉厚厚的甲殼和非凡的戰鬥力,在當時可是個狠角色,以魚、三葉蟲以及其他一些住在海底泥沙裡面的動物為食。後來,由於環境變化,海蠍子慢慢走向陸地,體型變小,被認為是現代蠍子等節肢動物的祖先。

大王烏賊

《水行俠》裡撐起半邊天的海洋生物在現實中也相當厲害

《水行俠》中,在海底世界興風作浪的大烏賊,是海洋中現存的最大軟體動物之一。

大王烏賊一般生深海水域,體型巨大,能夠在400~1000公尺的海洋深處活動。最近科學家採用3個標準——外套膜長(不包括腕的身體長度)、標準長(身體加8條普通腕的長度)和全長(身體加觸腕的長度,真正的全長),來衡量大王烏賊。

目前已知的資料顯示大王烏賊的最長外套膜長為2.79公尺,最長標準長為9.45公尺。此外,大王烏賊眼睛巨大,如同一個餐盤,達到27公分左右。

早在19世紀末就有對大王烏賊的記載,可是卻很難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最早還是在抹香鯨的胃裡找到了大王烏賊的殘骸。

鮟鱇魚點燈捕獵

《水行俠》裡撐起半邊天的海洋生物在現實中也相當厲害

還有一隻座駕,雖然長得奇醜無比,卻在營救水行俠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原型應該是鮟鱇魚。

鮟鱇魚長相嚇人,皮膚粗糙,前半截身體像圓盤;後半截身體像細柱子;眼睛以及「桿子」長在頭頂上;一張血盆大口;嘴巴裡還長著鋒利而傾斜的牙。

鮟鱇魚生活在深不可測的海底,它有一項重要的本領,即釣「魚」。它的「魚竿」就在它的腦袋上方。這個「魚竿」由它的第一背鰭變化而來的,十分柔軟,還能活動,頂端還有一團「釣餌」,能夠一閃一閃地發光。

「釣餌」內擁有無數發光細菌,鮟鱇魚為它們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而作為回報,細菌透過發光幫助鮟鱇魚吸引獵物。深海中那些游來游去的動物,只要走近,十有八九就落入鮟鱇魚之口。

但悲劇的是,燈光引來的除了獵物,還可能是敵人。此時,鮟鱇魚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把發光的「釣餌」塞到嘴裡去……

鮟鱇魚行動緩慢,又不合群,在遼闊的海洋中,雄魚找配偶可謂難上加難。科學家剛開始研究鮟鱇魚時,發現捕捉到的幾乎都是雌魚,而且身上還有一些看起來像是寄生蟲的東西。

後來才發現,這些「寄生蟲」其實就是極度退化的雄魚,它們像寄生蟲一樣附在雌魚的身體上,而且有時候一條雌魚身上還有好幾條雄魚。

cnBeta
作者

cnBeta.COM(被網友簡稱為CB、cβ),官方自我定位「中文業界資訊站」,是一個提供IT相關新聞資訊、技術文章和評論的中文網站。其主要特色為遊客的匿名評論及線上互動,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