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年吃 600 億隻雞,幾千年後經考古可能因此得名「肉雞人」

現代人年吃 600 億隻雞,幾千年後經考古可能因此得名「肉雞人」

考古學中,科學家常依據挖掘出的遺蹟為古文明命名,比如繩紋器文化;那麼當幾千年後的科學家考古時,會依據什麼遺蹟為我們命名?塑膠?還是二氧化碳沉積物?不,最近一群科學家提出新的答案,我們在未來幾千年的名字可能沒那麼文雅:肉雞人(Chicken People)。

地質年代劃分上,科學家已準備於全新世(Holocene)之後定出新的地質年代,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時間點可能起於人類活動開始對全球氣候、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影響的 18 世紀末工業革命,也有另一說認為應起於 20 世紀中期,此時塑膠、輻射、二氧化碳等各種元素開始加速沉積進入地質層,目前科學界尚無結論。

那麼生活在人類世的我們,有什麼文化可以代表全體人類?有什麼遺蹟可在幾千年後被收入未來博物館的館藏?手機?寶特瓶?來自英國與南非研究機構的一群科學家告訴你,也可以是雞(學名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的骨頭。

自 20 世紀中葉以來,肉雞繁殖數量速度飆升,短時間內增加 5 倍,可以說是人類世興起最明顯的證據;2014 年時,全球豬隻屠宰數量為 15 億頭、牛 3 億頭,那你知道雞屠宰了多少隻嗎?答案是 658 億隻。研究人員指出,肉雞是迄今為止地球數量最龐大的鳥類,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奎利亞雀(quelea)約 15 億隻,麻雀只有 5 億隻。

但肉雞如何成為地質遺蹟?就算雞骨頭埋在土壤中,幾千年之後難道不應該完全腐爛分解?研究人員對此解釋,由於肉雞已今非昔比,牠們在人為養殖環境成長,自 1950 年起,科學家發現肉雞的骨架已然發生變化,骨頭寬度比野生紅色原雞(red jungle fowl)多 3 倍、長度多 2 倍。

此外,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類吃剩的雞骨頭進入垃圾掩埋場,而這種缺氧環境有利於保存有機物質;還有,當爆發禽流感一次撲殺數百萬隻雞時,通常雞屍體採取就地掩埋防疫措施,換句話說,研究人員認為數量如此龐大的雞骨頭堆積在無氧環境中,很可能隨時間推移變成化石殘骸。

幾千年後,當後世考古學家挖掘出成片雞骨化石時,也許會驚嘆這世代人類究竟有多愛吃雞肉,並為我們冠上「肉雞人」之名。這篇新論文發表在《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

TechNews科技新報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