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認知型企業」,IBM揭示七大關鍵成功要素

蛻變「認知型企業」,IBM揭示七大關鍵成功要素

IBM 全球年度盛事 Think 高峰會首度移師台北,台灣 IBM 首次在台舉辦「IBM think Summit Taipei」,分享打造「認知型企業」所需的科技能量。IBM 以眾多數位轉型成功的經驗,勾勒出認知型企業藍圖所需的七大關鍵成功要素,與企業一同「贏」向新的商業時代。

台灣 IBM 總經理高璐華表示:「過去十年風行『由外而內』的數位轉型,多以因應客戶與市場需求為主。如今,隨著 AI、自動化、區塊鏈、5G 等指數型技術的日趨成熟和融合,企業正面臨更深層次的數位轉型挑戰,企業需要充分利用這些認知技術『由內而外』地展開全面的數位化重塑,打造新一代商業模式──『認知型企業』。」

台灣IBM 總經理高璐華(右)與大聯大控股執行長葉福海(左) 就未來企業智能加速進行深入對談

「認知型企業能夠進化出類似人類大腦和感官的功能,」高璐華進一步說明:「自動在外部收集、瞭解客戶需求,再充分發揮 AI 的優勢,從內部的平臺、架構、資料、人才等關鍵企業任務作出反應和決策,以應對複雜的客戶需求和多變的競爭環境。運用 IBM Garage 創新方法即是一例,我們與客戶一同創新研發流程和技術,消除企業傳統障礙,快速發現錯誤並不斷優化來建立更聰明且永續的工作模式。」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來台出席IBM think Summit Taipei ,以「攜手科技 共創共好共贏」為活動開場

投入認知技術研發逾 60年,IBM 發佈《認知型企業:發揮人工智慧優勢,全面再造企業──七大成功要素》報告,並總結出企業順利轉型所需要採取的七大關鍵成功要素:

  1. 確立平台策略,開啟進化之路
  2. 挖掘資料價值,強化固有優勢
  3. 描繪企業架構,協助業務轉型
  4. 再造工作流程,充分善用 AI 
  5. 打造敏捷文化,快速推動創新
  6. 重塑員工技能,點燃人才激情
  7. 選擇安全信任,贏得公司未來

針對這七大關鍵成功要素,以下為具體的行動關鍵:

以平台為核心,構築開放的多雲架構

根據 IBM 調查指出,近半數 (46%) 的高階主管表示正在營運、執行或考慮平台模式;且有近三分之一的高階主管表示他們的企業已在重新分配部分資本,以促進未來在平台上的發展。平台的選擇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平台必須能夠利用深厚的專業技能、開放式工作流程以及資料協同來發揮生態系統的擴展潛力。企業應採用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加速打造致勝的商業平台。  

在描繪企業架構方面則應從商業平台的目標出發,實現敏捷性和靈活性,以智慧方式統籌設計開放式混合架構。IDC 預測,到 2024 年,90% 的全球前 1000 大企業將建立多雲管理的戰略。為了在多雲環境中獲得最出色的靈活性,企業需要在公有雲和私有雲之上建立統籌層,以便在各種雲環境之間輕鬆遷移應用。混合式的多雲環境及 IBM Garage 創新方法能夠協助企業以同步的方式、較低的風險從原有系統轉變為新平台,在構建新平台的同時,逐漸淘汰老舊組件與內部阻礙。

IBM日本副總裁暨東京研究所所長 森本典繁分享從 AI 到量子未來五年科技突破力

挖掘資料價值強化優勢,善用 AI 再造流程

調查顯示全球約 80% 的資料都位於企業的防火牆內,大多數企業擁有巨量資料,但卻無法從中獲得洞察和價值;2018 年IBM 商業價值研究院「全球人工智慧調查」更顯示,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開發了系統化的資料策畫管理方法。在未來,資料權利問題和資訊存取權將變得越趨重要,企業是否能夠運用資料獲得重大成果,形塑企業間的差距,而此差距正逐漸擴大。因此,企業必須整合、分析並管理僅屬於企業的「專有資料」,以提高商業平台的績效。此外,資料價值驅動能促進 AI 在企業中的深度應用,企業應重新構建工作流程,透過整合企業內智慧化設備,甚至與 AI 人才間的互動,以因應未來重大的工作轉型,推進與客戶的互動和體驗。 

台灣IBM 總經理高璐華(右)與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主任史曉斌(左)就未來企業智能加速進行深入對談

敏捷文化加速創新,重塑員工技能化人才為動力

僅有 16% 的企業表示其整體組織都具備非常高的敏捷實踐能力,調查顯示大多數企業表示其敏捷實踐能力仍不成熟。敏捷團隊合作是一種新型工作模式,有利於快速傳授和培養技能。IBM 建議企業應將 DevOps 導入業務領域,以建立跨組織邊界的敏捷團隊,並實現策略與營運敏捷力。同時,新型商業平台和工作流程需要員工不斷掌握新技能,企業必須推動持續學習,並使用全新的員工規劃工具。舉例來說,IBM 人才與轉型服務 (Talent & Transformation Services)就能幫助企業建構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Hsuann
作者

T客邦特約編輯 ,負責產業即時報導、資訊整理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