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破3萬的Mac Pro螢幕支架,到底「蘋什麼」?

售價破3萬的Mac Pro螢幕支架,到底「蘋什麼」?

今年度的 WWDC(蘋果開發者大會)Keynote 結束後,最受外界討論的不是iOS 13的新特色,也非 iTune 邁入終結的消息,而是以超級工作站為訴求推出,要價18萬元的 Mac Pro,以及它那支3萬元的螢幕支架。

儘管這位性能怪獸的高昂訂價,注定它將與一般消費者無緣,當蘋果工程副總裁約翰.特努斯(John Ternus)揭露新一代 Mac Pro 時,台下觀眾依舊掌聲如雷。

▲當特努斯介紹到999美元的螢幕支架時,場面瞬間凝滯。
圖片來源:Youtube

即便價格與電腦相仿(約新台幣15萬元)的螢幕──Pro Display XDR 亮相時,也沒有太讓信仰堅定的果粉動搖,因為所有觀眾都能理解,追求超高效能勢必要付出點代價。

當特努斯介紹到999美元(約新台幣3萬元),售價堪比一支 iPhone 的螢幕「支架」時,會場內興奮的情緒瞬間冷卻。或許是沒料想到氣氛的落差,他匆匆帶過這資訊時,甚至顯得有些結巴。

▲這支3萬元的螢幕支架,允許使用者滑順地水平翻轉螢幕。
圖片來源:Apple

外型上,這支螢幕支架有著優雅的設計,簡約又不失風格;性能上,它可以牢牢固定15萬元的螢幕,並維持最適宜觀看的角度,甚至允許使用者滑順地將螢幕水平翻轉,但顯然這些並不是價值3萬元的理由。

蘋果追求的設計,真的是用戶需求嗎?

外媒《Engadget》認為,包含這次售價離譜的支架在內,Apple 產品正落入一個華而不實的趨勢:推銷看似非常引人入勝且要價不菲的新技術,但對消費者卻沒什麼實際幫助。

從2016年開始,Apple 將 Macbook Pro 上的功能鍵全面改為觸控列(touch bar),但這項功能並不受使用者及評論家青睞。「物理反饋」是傳統鍵盤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透過指尖的感觸,我們不必思考就能明白是否按對位置,但缺乏這項反饋的觸控列,需要你時時留意自己按的是哪,這令部份使用者感到非常煩躁。

▲自2016年起,Apple 將 Macbook Pro 上方的功能鍵替換成觸控列。
圖片來源:蘋果

Macbook Pro 是 Apple 一款面向專業使用者的高階筆電,但不知是否為了外觀設計上的美感,整台筆電只有 USB-C 和耳機插入孔,不僅缺乏一般筆電必備的 HDMI、網路線插口,也沒有專業用戶會需要的記憶卡插槽,只能額外利用轉接器達成這些功能。

Apple 在2013年推出,被揶揄是骨灰罈的第一代 Mac Pro,便是追求設計而背離實用性的代表產品。第一代 Mac Pro 的擴充性極其低落,由於其一體式的設計,若使用者想要擴充硬體,會面臨散熱跟不上,卻又無能為力的窘境。

2017年時,Apple 坦承第一代 Mac Pro 從概念上就是款有缺陷的產品,並向果粉們預告,下一代 Mac Pro 將更為模組化、具有擴充性,本次 WWDC 上發表的全新 Mac Pro,便是他們端出的成果。

Mac Pro的「超跑化」

或許是吸取過去的教訓,這次 Mac Pro 造型不似前輩那麼前衛,更接近一般個人電腦方方正正的外型,並搭載8個 PCIe 插槽。可惜的是,外媒《The Verge》指出,它依舊使用特別訂製的散熱系統,仍不建議用戶自行擴充硬體。唯一慶幸的是,這次你至少可以透過 Apple 升級配備。

▲有別於第一代 Mac Pro 被揶揄是「骨灰罈」的造型,這次的 Mac Pro 外型更方方正正。
圖片來源:唐子晴/攝影

Mac Pro 在性能以及外觀上的表現追求極致,為此也犧牲了一些實用功能。標準的 Mac Pro 機身上有2組 USB-C 與 USB-A、2個網路線插孔以及1個耳機孔,但與一般電腦後面完整、複雜的插孔相比,仍然相形見絀,也意謂著在使用上,可能還是得依賴多種轉接器輔助。

Apple 絕非不懂專業用戶的使用需求,這一切顯然皆是出於設計上的考量,而做出取捨的結果。就如同外界的形容,Mac Pro 是一輛個人電腦界的超跑。它符合超跑的一切特徵:所費不貲、性能超群、造型吸睛──同時也犧牲了部份實用性。

一支3萬元的螢幕支架,就是這種3C產品「超跑化」下的產物。畢竟,超跑的選配清單中,也沒有划算這兩個字。

資料來源:EngadgetThe VergeTechCrunch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