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的加密貨幣 Libra 白皮書有「抄襲」以太坊和比特幣嗎?

Facebook 的加密貨幣 Libra 白皮書有「抄襲」以太坊和比特幣嗎?

終於,期待已久的Facebook 加密貨幣Libra 白皮書發布了。在這份長達29 頁的白皮書中,描述了一個旨在為全新全球性貨幣提供的支持的協議,簡單來說可以總結成一句話:「Libra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可程式編輯的資料庫,旨在支持低波動性的加密貨幣,並且有能力成為全球數十億人的有效交換媒介。

作為實現去中心化目標的第一步,Libra區塊鏈協議會被移交給一個新組織:Libra協會(Libra Association),旗下成員將分別持有代幣,而且可以透過鏈上投票來做出與Libra區塊鏈有關的治理決策。

Facebook 區塊鏈技術主管Ben Maurer 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Libra 協會的目標是希望將節點成員關係從這些創建創始成員(在生態系統創建時擁有權益)過渡到與整個生態系統有利害關係、並且持有Libra代幣的人們。簡單地說,Libra 旨在成為一個高吞吐量的全球性區塊鏈,但與其他區塊鏈不同的是,Libra似乎更專注於消費者支付和其他金融用例。

不僅如此,Facebook 還創建了一個全新的程式編輯語言Move,允許開發人員在區塊鏈上編寫命令,並將其軟體開放給公眾檢查。為了驗證Libra 協議設計,Facebook 已經構建了一個開源原型實現Libra Core,希望透過全球協作推進生態系統發展。

事實上,許多造訪過Facebook 的消息人士都表示,在過去的幾個月裡,Facebook 做了很多「功課」,他們從市場上現有的加密貨幣項目中藉鑑了不少,而且還添加了自己的更新和改進想法。

下面,我們來看看,Libra 加密貨幣都「參考」了哪些加密貨幣吧。

1、和比特幣一樣,Libra 區塊鏈上沒有真實身份

從區塊鏈本身的角度來看,「你」是不存在的,因為區塊鏈上只存在公鑰-私鑰對。Libra 白皮書指出:

「Libra 協議不會將帳戶與現實世界的身份聯繫起來,使用者可以透過產生多個密鑰對來自由創建多個帳戶,由同一使用者控制的帳戶彼此之間不會有固有聯繫。」

2、和超級帳本(Hyperledger)一樣,Libra 區塊鏈需要授權(至少開始階段是這樣)

起初,Libra 的共識結構將由數十個在網路上運行節點、驗證交易的組織組成,每次對一組新交易進行投票的時候,都會隨機指定一名領導來計算投票數。

Libra 區塊鏈選擇的是一些聲譽較好的實體(並非民主選擇),以便在早期建立共識,其白皮書稱:

「創始成員都是具有良好聲譽的組織,因此不太可能會惡意行事。」

這些實體包括傳統的支付網路(Master卡,Visa卡),網路和巨頭經濟巨頭(eBay,Lyft),區塊鏈組織(Xapo)、以及風險投資機構(Andreessen Horowitz,Thrive Capital)。

3、和Tezos 一樣,Libra 有鏈上治理

在一開始就有投票權的唯一實體是創始成員,這些成員持有Libra投資代幣(Libra Investment Tokens),這些代幣在網路上給予創始成員投票權,讓他們可以管理儲備並批准新的驗證人加入網路。

一開始,治理結構將會構建在Move 軟體中,這其實和Tezos 是一樣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Facebook 肯定會對這種治理模式進行修訂,更新將是必不可少的,因為Libra 協會之後肯定增加成員,並從一種類似委託權益證明(DPoS)系統(幣如EOS或steem)演變為完全去中心化權益證明生態系統。

4、和以太坊一樣,Libra 支援貨幣「可程式編輯」

Libra 在白皮書定義了使用者可以與核心軟體和數據結構進行互動的方式。不過其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任何人都可以製作區塊鏈的非投票副本,以及運行與Libra 上定義對象(例如智能合約或一組錢包)相關的各種讀取命令。更重要的是,Libra 區塊鏈的設計師似乎比較認可以太坊的運作模式,即運行程式碼應該有成本,因此所有操作都需要支付Libra 代幣才能運行,這與以太坊上的gas 費用非常相似。

但和以太坊不同的是,Libra 在其智能合約中做出了兩項重要變革。

  • 首先,它限制了使用者最初可以對協議執行的操作(Move 的功能尚未打開);
  • 其次,它將數據從軟體中分解出來,因此一個智能合約(Move 稱為「模組」)可以指向任何資產池,其中Move 稱為「資源」。所以,一組程式碼可以用於任何數量的錢包或資產集合。

5、還和以太坊一樣,Libra 區塊鏈認為權益證明是未來大勢所趨,但似乎現在還沒有準備好

Libra 白皮書中這樣寫道:

「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員資格將轉變為完全開放,無論是在許可型還是非許可型狀態下,Libra 區塊鏈都將向所有人開放:任何消費者、開發者或公司都可以使用Libra網路、在這個網路上構建產品,並透過他們的服務實現增值作用。」

與此同時,Libra 並不支持具有「最長鏈」(即比特幣)的區塊鏈解決方案,他們聲稱:

「我們沒有考慮基於工作量證明的協議,因為這種協議的性能較差,能耗(和環境)成本高。」

6、和幣安的原生代幣BNB 一樣,Libra 代幣也會被大量銷毀

去年,通過有意識地銷毀BNB 代幣,讓幣安鏈變得非常有影響力。作為世界領先的交易所,

幣安創建了交易所原生代幣BNB,使用者可以使用這個代幣以「折扣價」支付交易費用。實際上,正是幣安率先開啟了銷毀原生代幣這條路,他們會銷毀其在BNB支付中獲得的大部分利潤。

當然,Libra 不會通過銷毀代幣來提升自身價值。與不斷發行和銷毀的Tether 等抵押穩定幣不同,Libra 協會根據其儲備的需求變化做出響應,因此他們並沒有給出具體的代幣最大供應量或最小供應量。

7、與coda 一樣,使用者無需持有整個交易歷史記錄

Coda 是一個並不被大多數人了解的加密協議,它其實是首批一次性使用的分類帳協議之一。使用者只需要持有最後一個區塊證明,就可以在智慧型手機上輕鬆檢查,同時確保交易與有效的分類帳進行互動。

同樣地,在Libra上歷史數據可能會超出單個伺服器可以處理的數量,此時交易驗證人可以隨意丟棄處理新交易所不需要的歷史數據。

8、像EOS 一樣,Libra 還沒有完成任何工作

EOS 就在沒有明確定義治理方法的情況下推出來的,因此也讓他們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複雜性。同樣,雖然Libra 承諾下放權力,其實並沒有什麼具體措施能夠有效迫使旗下成員放棄自己所擁有的權力。

Odaily
作者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