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一周年,這一年他們過得好嗎?

小米上市一周年,這一年他們過得好嗎?

2018年7月9日,小米在港交所敲鐘。至今正好是小米上市滿一週年。這一年小米取得了怎樣的成績?事實上,從數據上來看,恐怕不是那麼好。與去年相比,他們的市值接近腰斬:7月8日,小米股價收報9.61港元,相比17元的發行價跌去了43.5%,相比22元的峰值已經腰斬。以7月8日收盤價計,小米市值為296億美元。

不過,另外有一組截然不同的數據,卻又顯示小米的另一面。營收利潤持續上升:小米上市後發表了四次季報,從2018年二季度到2019年一季度,期間小米收入1842.6億元人民幣,同比成長41%。經調整利潤89.4億元人民幣,同比成長40%。

這兩組看似反常的數據,其實也反映出小米上市後,矛盾而曲折的一年。

資本市場並不認可小米自稱的「互聯網公司」的定位,還是覺得小米是一間手機公司,PE 不斷下滑。手機市場競爭加劇,小米全球出貨量和中國出貨量成長低靡,讓小米核心業務陷入掙扎。同時,小米人員規模和產品體系都在不斷擴大。為了適應這些變化,小米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調整。

頻繁的架構調整,雙品牌策略,與不斷下滑的市值,構成了小米這一年的關鍵詞。

 

頻繁調整

去年上市後,小米很快進入了頻繁的調整期。

上市後兩個月(2018年9月),小米成立集團參謀部和集團組織部,12月,小米將銷售與服務部改組為中國區。上市以後,小米還成立了三個集團層面的委員會,分別是質量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和採購委員會。5月,雷軍親任中國區總裁,全面負責中國區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

此外,小米還成立六個互聯網事業部,包括負責中國市場商業化的互聯網商業部,以及電視部、筆記型電腦部、智慧硬體部、人工智慧部、大數據部、雲端平台部等 AIoT 相關的部門。

小米這些調整,一部分是為了適應小米日漸龐大的人員和業務規模,比如,比如集團參謀部、組織部、中國區和三大委員會的成立。另一部分則是為了救急,比如雷軍親任中國區總裁。

前者是為了適應小米不斷龐大的身軀,讓小米從架構層面完成從創業公司到大公司的轉變。後者是為了拯救中國市場和手機業務。手機是小米一切業務的核心,也是影響其當前市值的根本。前者是為了發展,以圖將來,後者是為了紓難,立足當下。

小米手機業務在上市後全球出貨量增速放緩,主要問題出在中國市場。小米上市後的三個季度,小米中國區手機出貨量均雙位數下跌。這讓小米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

 

雙品牌策略

小米用以解決手機問題的主要策略就是雙品牌驅動。

雖然小米旗下號稱有五大手機品牌,包括小米、Redmi(前紅米品牌)、POCO、參與投資的黑鯊,以及戰略合作的美圖。但真正的主力只有小米和 Redmi。

小米將極致性價比的衣缽傳給了 Redmi,將小米品牌從性價比對產品用料、定價以及品牌調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小米主要衝擊高階手機市場,以及特色細分領域,比如小米CC這樣的女性手機。

去年下半年,小米沒有在中國市場發表紅米手機,就是為了給 Redmi 獨立放飛小米鋪路。這造成了小米全球出貨量和中國出貨量增速放緩。此時,紅米手機在中國市場的缺席尚可為手機出貨量的下滑背鍋。可是今年一季度,Redmi 重出江湖後,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依然未能提振,擺在小米面前的問題就比較艱難了。

今年中國市場的競爭,比之前數年都要更加激烈。小米作為主品牌能否站穩高階手機市場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雙品牌策略實施半年,就目前來看:Redmi 表現較好,小米尚待驗證。

Redmi 總經理盧偉冰用了半年時間梳理出三個產品線,數字系列是針對平價機市場,Note 系列是 Redmi 的中階手機,K系列是高階手機。從 Redmi 獨立後首款產品 Note 7,到5月發表的 K20系列,Redmi 手機都取得了不錯的銷量。

但小米主品牌的表現卻相對平淡。截至目前,小米品牌今年只發表了兩款手機,分別是小米9系列和小米CC9系列。小米9上市之初備受期待,但供貨不足的尷尬導致錯失最佳發售時機。最近剛發表的小米CC9系列,以性價比開路女性市場,剛剛開售市場反應有待觀察。

截至目前,小米手機在重組之後,確定了三個系列:數字系列是小米的旗艦系列,MIX 是探索黑科技的高階手機,小米CC 是女性市場的手機。

無論是主牌小米還是副牌 Redmi,都剛完成了產品線的搭建。產品線梳理得更加清楚,銷量能不能上去是另一個問題。

6月18日,小米集團創辦人雷軍在內部會議上強調,小米未來三年在中國手機市場的目標是穩三望一,為達到這個目標,雷軍不僅親任中國區總裁,還追加了50億加碼線下。

 

市值近腰斬

即便在小米手機出貨量飆升的時期,市值也是困擾小米的難題。

小米的 PE 上市之後不斷降低。小米剛上市時,其 PE 介於互聯網公司和硬體公司之間。現在,小米15.50倍的 PE 則是標準硬體公司的水平了。作為類比,蘋果公司當前的PE為15.46。兩者相差無幾。

小米希望以「互聯網公司」的定位示人。但小米在這方面的營收的比重始終僅佔總收入的10%,也不像BAT、Google、Facebook 那樣擁有高額的毛利率。就其核心業務而言,它更像蘋果這樣的硬體公司。

小米上市這一年是怎麼過的?

不過,多家證券商都對小米的業績成長保持樂觀。根據中信證券引用的路透分析師一致預測,小米未來三年(包括2019年)營收、利潤會持續上漲,淨利潤連續三年保持25%以上的增速,並且增速不斷上升。

這一年,小米股價中的泡沫不斷被擠出去,小米自稱的「互聯網公司」外衣被撕下來,最終還是被當做了一家硬體公司看待。

  • 本文授權轉載自:36kr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