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便宜的Android手機可以認出戴口罩的你,但貴森森的 iPhone 辨識後反而認不出來?

為什麼便宜的Android手機可以認出戴口罩的你,但貴森森的 iPhone 辨識後反而認不出來?

隨著佩戴口罩成為了在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做好防護的重要措施,但由於口罩遮擋住了面部,不少iPhone使用者也遭遇了手機無法進行面部識別的煩惱,繼而又出現了不少人研究,如何讓iPhone學會認識戴口罩後機主臉孔的「偏方」。

目前,絕大多數智慧手機均提供了面部解鎖功能,然而由於目前疫情的形勢,某些地區出門在外的話戴上口罩是必須的。在這樣的使用條件下,對於像iPhone這樣的只支援人臉識別的機型來說,就面臨著重大的使用問題。

為什麼某些Android手機可以辨識戴口罩的你,但iPhone卻無法辨識戴?

iPhone手機從iPhone X開始取消了Touch ID功能,使得使用者只能夠用面部解鎖,或是手動輸入密碼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但是現在手機無法識別佩戴口罩的使用者,造成手機無法成功解鎖,用戶就只剩下以手動輸入密碼的方式來解鎖。

 

為什麼某些Android手機可以辨識戴口罩的你,但iPhone卻不行?

同樣是戴上口罩,有些網友發現,一些使用者即便佩戴口罩,Android智慧手機也能識別成功完成解鎖。那麼,是這些Android智慧手機要比iPhone更聰明嗎?不過,答案是恰好相反。

這些手機可以辨識戴口罩的你,主因是他們用的Android手機並沒有採用3D人臉識別技術,安全性較低。對於這些手機來說,就算是採用一張照片也能進行解鎖。

另外,也有網友回報可以在iPhone上戴口罩解鎖,而這種情況有一部份的原因是,使用者使用iPhone時口罩佩戴地並不標準,比如露出了鼻子,通過神經網路的學習能力,也有一定機率解鎖成功。

之所以採用3D人臉識別的iPhone在使用者佩戴口罩後難以解鎖的原因就在於,Face ID識別安全性相當高,可以瞬間透過3萬個點來感知使用者面部特徵,以此來保證所識別的人臉不能被相片、相關仿製品所欺騙。而一些2D人臉識別方案的機型可以識別的人臉特徵點僅為128個,所以使用一張照片就能騙過驗證。

為什麼某些Android手機可以辨識戴口罩的你,但iPhone卻無法辨識戴?

而針對網路上傳言說的可以在佩戴口罩的情況下,在iPhone設定中再添加一個戴著口罩情況下的Face ID的方法,其實是謠傳,當使用者佩戴口罩進行Face ID錄入時,便會被系統提示露出全部面容,也就是說在佩戴口罩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錄入成功。

 

現在機器學習這麼聰明,手機能否學習識別戴口罩的你?

有些使用者認為,iPhone也許可能通過自我學習能力來識別佩戴口罩的機主。

iPhone在手機晶片中內置有神經網路引擎,例如目前最新的A13晶片中的神經網路引擎擁有8個核心,速度最高可提升20%,同時還新增了兩個新的機器學習加速器,能以最高達過去六倍的速度執行矩陣數學運算。

也就是說,如果iPhone使用者在某一天突然佩戴了眼鏡,手機在首次識別可能會失敗,要求使用者輸入密碼來解鎖,隨後機器則學習了使用者的面容變化,當使用者下一次開啟手機後,便可以實現面部解鎖。所以目前網路上便有個說法認為,只要在佩戴口罩的情況下,使用iPhone解鎖,輸入密碼50次便可讓機器成功學習機主佩戴口罩的面容,整個過程中需要使用者佩戴相同的口罩。

關於這點,目前沒有很正確的答案。有些有網友回報表示,自己嘗試輸入50次、甚至100次後發現,手機還是無法識別佩戴口罩後的機主面容。不過也有個別使用者發現,自己的iPhone可以學會識別其佩戴口罩後的模樣。

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由於每個人的臉部面積不同,造成口罩遮擋的範圍也不同,一旦識別的區域達到一個有效面積,便有可能識別成功。

為什麼某些Android手機可以辨識戴口罩的你,但iPhone卻無法辨識戴?

我們可以從過去人們配戴墨鏡來挑戰Face ID機器學習機制為參考,以往的案例顯示,如果使用者佩戴墨鏡同樣會觸發iPhone的Face ID機器學習機制,而墨鏡鏡片的大小也決定了學習的次數。但學習完成後,如果使用者再佩戴墨鏡,卻沒有佩戴帽子的情況下基本都能識別,而一旦佩戴遮擋了額頭的帽子則要求輸入密碼的幾率較大,同時也不會繼續學習既帶帽子又戴墨鏡的機主面容。這也間接解釋了上文中提到了部分使用者發現儘管戴了口罩,但露出鼻子可以大大提高識別成功率的現象。

最終不難發現,出於安全的原因,手機有著預設的「有效面部識別面積」,才能收集到足夠數量比例的識別點,如果想讓iPhone學會認識佩戴口罩的機主,成功的機率很小。

 

cnBeta
作者

cnBeta.COM(被網友簡稱為CB、cβ),官方自我定位「中文業界資訊站」,是一個提供IT相關新聞資訊、技術文章和評論的中文網站。其主要特色為遊客的匿名評論及線上互動,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