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21.5小時的AI化學家,8天內完成688個實驗,已自主發現一種全新催化劑

每天工作21.5小時的AI化學家,8天內完成688個實驗,已自主發現一種全新催化劑

近日,來自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的開發了一款人工智慧機器人化學家。這款機器人化學家具有人形特徵,可以在標準實驗室中自己工作,像人類一樣使用各種實驗儀器。然而,與人類不同的是,這種機器人具有無限的耐心,可以同時考慮數十個維度的變量,每天工作21.5個小時,剩下的時間用於暫停充電。

日本現代機器人之父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曾經表示,「人類的進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基因進化,還有一種是技術進化。而在他看來,技術層面的進化比基因層面的進化要快很多。」
而他說提到的技術層面,就是指未來機器人會代替人類的軀幹,幫助人類進行行動。

雖然我們曾在電影中或睡夢裡無數次看到過這種場景,但是,當人工智慧機器人真的發展到這個地步,我們不免感嘆,未來自己還能做什麼?

近日,來自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的開發了一款人工智慧機器人化學家。

這款機器人化學家具有人形特徵,可以在標準實驗室中自己工作,像人類一樣使用各種實驗儀器。然而,與人類不同的是,這種機器人具有無限的耐心,可以同時考慮數十個維度的變量,每天工作21.5個小時,剩下的時間用於暫停充電。

更重要地是,這種機器人可以獨立思考,自主完成一系列的實驗操作。在第一次測試中,這個1.75公尺高的AI機器人在8天時間裡獨立完成了668個實驗,並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化學催化劑。這一重磅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雜誌上。

最新一期Nature封面

對此,本次研究的領導者、利物浦大學化學和材料系教授 Andrew Cooper 教授表示,「我們的想法是讓科研流程化,而不是讓機器流程化。人工智慧實驗機器人的出現,可以讓我們的工作更靈活。它改變了我們工作的方式,它不僅是實驗室的一台機器,也是一個具有超能力的實驗夥伴,它為人類騰出時間來進行創造性的思考。」

永遠不會累的AI化學家

根據研究人員介紹,這款機器人化學家,可以獨立執行化學實驗中的所有任務,例如稱量固體、分配液體、從容器中除去空氣,運行催化反應以及定量反應產物等,甚至它還可以對下一步需要進行什麼化學實驗作出自己的決定。所有的這些實驗都是在實驗室中,由機器人本身來操作實驗工具來完成。

而且,這種機器人具有類似於人類的尺寸和可觸及範圍,因此可以使用專為人類操作而設計的實驗設備。它結合了激光掃瞄和觸摸反饋來進行定位,可以在實驗室自由走動,執行各種任務。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像人類研究員一樣,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儀器。
這種機器人功能如此強大,離不開研究人員為其設計的強大的人工智慧算法。這種機器人的大腦,根據前一個實驗的結果,對10個維度的變量進行分析,可以在實驗室中從1億多個候選化學實驗中,確定下一步要進行的最佳實驗。

不知疲倦地做實驗 ▲ 不分晝夜地做實驗

因此,在第一次測試中,這種機器人便在沒有任何研究人員的指導下,8天內進行了688次實驗,工作了192個小時,進行了319次移動,完成了6500次儀器操作,並自主發現了一種活性非常高的催化劑。

Nature封面:每天工作21.5小時的AI化學家,8天內完成688個實驗,已自主發現一種全新催化劑  作者:大數據文摘 鏈接:https://xueqiu.com/6597170251/153628586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Nature封面:每天工作21.5小時的AI化學家,8天內完成688個實驗,已自主發現一種全新催化劑  作者:大數據文摘 鏈接:https://xueqiu.com/6597170251/153628586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對此,本次研究中參與機器人算法研究的Benjamin Burger博士表示,「在研發機器人的時候,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讓這個機器人的大腦耐用。因為機器人需要在多日內自主進行工作,並進行數千次精細操作,因此每項任務中,機器人的失敗率必須極低。但一旦機器人完成了這些實驗,與人類相比,它所犯的錯誤是一定會少很多。」

同時,研究人員還表示,這種機器人可以解決目前我們無法掌握的大規模和複雜性實驗問題。例如,自主機器人可以通過自動搜索廣闊的、未開發的化學空間來尋找清潔能源材料或新藥配方。

重塑化學研發的未來

事實上,這並不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第一個人工智慧化學機器人。

例如2018年,來自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就訓練出了一個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化學合成機器人,進而使探索大量化學反應的過程實現自動化。該研究同樣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研究人員當時表示,這項新技術能夠變革分子的發現方式。

只不過與這次Nature封面的自主機器人化學家不同,當時的這套機器人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只能算是一個人工智慧反應器。

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這個機器人系統,對18種不同的起始化學物質組合而成的約1000個反應進行了搜索,進而展示了該系統的潛力。

令人驚訝的結果是,僅在探索了大約100種可能的化學反應之後,機器人系統就能以超過80%的準確度來預測應該搜索哪些起始化學物質的組合,進而產生新的反應和分子。

Nature封面:每天工作21.5小時的AI化學家,8天內完成688個實驗,已自主發現一種全新催化劑  作者:大數據文摘 鏈接:https://xueqiu.com/6597170251/153628586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而就在上個月,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布法羅大學的研究人員也開發了一項「人工化學家」的技術,該技術結合了人工智慧(AI)和執行化學反應的自動化系統,能夠加速研發和生產商業所需的新化學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人工化學家不僅有一個執行實驗並感知實驗結果的「本體」,還有一個記錄數據並利用它來決定下一個實驗是什麼的「大腦」。

為了進行概念驗證測試,「人工化學家」的身體整合了實驗室開發的自動化奈米晶體工廠和奈米流體合成平台。人工化學家的大腦是一個AI程式,它透過辨識和探索本體正在合成的材料形成獨特的數據,並利用這些數據對下一組的實驗條件做出自主決定。

Nature封面:每天工作21.5小時的AI化學家,8天內完成688個實驗,已自主發現一種全新催化劑  作者:大數據文摘 鏈接:https://xueqiu.com/6597170251/153628586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不得不說,以往的人工智慧大部分生活在硬碟和記憶體裡,人工化學家則突破了「次元壁」,能直接將自己的「想法」在現實世界中透過物理手段來驗證。

正如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學的助理教授Abolhasani所說,「人工化學家就像一個真正的自主導航系統,在紛繁複雜的化學宇宙裡穿梭。」

「我相信由人工化學家實現的自主材料研發可以重塑材料開發和製造的未來。」Abolhasani說。

最後,一起來看下AI化學家的表演~

▲影片來源:利物浦大學

資料來源:

 

本文授權轉載自大數據文摘

bigdatadigest
作者

大數據文摘(bigdatadigest)成立於2013年7月,專注數據領域資訊、案例、技術,在多家具有影響力的網站、雜誌設有專欄,致力於打造精準數據分析社群。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