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網路誕生之前,美國的「電腦使用者群組」是如何交流的?

遠在網路誕生之前,美國的「電腦使用者群組」是如何交流的?

隨著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無所不在,我們已經在各種社群網路的包圍裡面。但在網路還沒有誕生之前,大家又是如何交流的呢?那時電腦愛好者喜歡面對面的交流。

程序員的力量,的確如此。(時間是1970年中後期的某個時候,圖中是一個Tufts計算機小組)

誕生了Apple I 的Homebrew Computer Club理所當然會聲名遠揚,但它跟技術歷史上唯一一個以CPU為中心的社群集會相去甚遠。從197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世界各地的使用者群組都在幫助著倒楣的使用者弄清自己的電腦系統,了解了技術趨勢,以及發現最新的奇妙應用。這些群組沒有泡在Slacks、電子郵件或者論壇上。他們的會面一般在IRL(現實生活)中進行。

但令我沮喪的是,很多年輕的技術愛好者完全沒有意識到電腦使用者群組的存在,也不了解它在個人電腦發展當中的重要性。這實在是太遺憾了。我們目前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螢幕隔開的,但是這些組織卻在幫助無數的愛好者找到了社群。電腦小組頌揚的是這個行業的基本價值觀:對技術的能力感到喜悅,對知識共享充滿渴望,還有對我們需要互相幫助有著默契了解。

還有,天吶,這些人真的很有趣。

比方說,1975年David Intersimone 開始參加南加州電腦協會(Southern California Computer Society)。在一次會議上,他買了一套早期的IMSAI 8080套件,然後自己在家焊接。Intersimone 回想當時:「指示燈是亮了,但是處理器沒法重置也沒法停止。」

因此,在下一場會議上,他找到了「電腦醫生」,也就是被推薦為願意幫助新人的人。這位「醫生」幫助Intersimone解決了他的焊接錯誤,而且他還建議Intersimone去買個Godbout Electronics S-100總線終結器卡來讓沒有焊接掩模的主機板靜音。Intersimone 說:「最後,我的IMSAI 8080可以工作了,直到今天還在跑!」

老一代的程式設計師可能會記得起Intersimone 在Borland 的長期職業生涯(編者註:Intersimone曾任Borland的副總裁);現如今,他是Evans Data Corporation開發者社群的副總裁。至於那位電腦醫生,他是Ashton Tate,George Tate和dBase的名人(編者註:George Tate是Ashton Tate的創始人之一,後者曾是僅次於微軟和蓮花軟體的第三大軟體公司,其dBase曾是資料庫軟體的事實標準)。

在電腦使用者群組興起的鼎盛時期,這種共同的社團經歷往往給他們在蓬勃發展的PC行業帶來職業發展的機會。所以,讓我們一起坐上時光機器,再來回顧一下是什麼讓他們顯得如此特別的。

新聞通訊是計算機用戶組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984年1月,Michigan Atari Computer Enthusiasts出版了這份精編, “CES嚐鮮報告!”

什麼是使用者群組?

有段時間,電腦的使用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說明文件說得不清不楚(如果有的話),沒有任何的預裝內容,如果遇到問題,你得自己解決。透過撥號上早期的電子公告板系統(BBS),可能會找到一些答案,但是得到的結果遠比比不上你身後的某人冒一句說:「你插反了!」

電腦使用者群組是(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至今仍然是)完全由義工組成的組織,而且往往是非營利組織。使用者群組一般是在小城鎮和大城市裡面發起組織,成員少則25人左右,多則成員或2500名成員。提供的服務多種多樣,但是早期的使用者群組主要有兩個基本要素:每月要開一次例會,以及要出版一份新聞通訊。

有些用戶組製作的雜誌已經是專業水準。這份32頁的新聞通訊吸引了來自28個國家/地區的訂閱者。

對於小規模的使用者群組來說,開會時候的簡報也許是某位成員的展示和講解。而規模更大,聯繫更緊密的使用者群組會吸引供應商的參與,後者會把這些人當作值得追求的早期採用者(他們是對的)。比方說,在1990年代初期,典型的Phoenix PC使用者群組會議會有300人參與,而且往往會找一家酒店的會議室進行。供應商可能會用一個小時來展示自家軟體的最新版本,比方說WordPerfect或Photoshop。那些演示與其說是銷售宣傳,不如說是精心製作的教學。每一次我都能夠學到一些新東西。簡報結束之後會有產品抽獎,當商業軟體還以每套495美元的價格出售時,這就是很有意義的獎勵了。

新聞通訊的品質因使用者群組而異,就像你從檔案庫裡面所看到的,以及上面所展示的部分內容可見。有的新聞通訊就提醒一下,「記得來參加下一次會議!」;有的(包括我的在內)就做成了很漂亮的雜誌,以此來證明訂閱成為使用者群組成員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還有因使用者群組而異的各種好處。一些使用者群組會設置特殊興趣小組(SIG),BBS或共享軟體庫。還有些使用者群組會贊助會議,舊貨交換會或其他的活動,比方說紐澤西州特倫頓的使用者群組一年一度的「電腦展」。某些規模最大的使用者群組甚至有自己的資源中心,提供培訓等其他好處。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使用者群組的作用是將大家聚到一起,然後向他們介紹新技術。

最新的優秀技術

在微型計算機行業規模還很小的時​​候,接觸到有影響力的人是比較容易的,不過那一般是在那些人出名之前。使用者群組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學習技術,而且一般是向發明它的人學習。

Harry McCracken從1979年開始參加波士頓電腦協會的會議,他回憶起了當年的問答環節。這位資深科技記者回憶道:「提出的問題很是棘手。那時候沒有英雄崇拜,只有聰明的電腦使用者問一些睿智的問題。」 (現在在網上還可以看到一些BCS的會議影片。)

1980年代Oklahoma City PC User Group的一位會員回憶道:「 微軟,WordPerfect和Adobe是當時的頭牌。他們的演講能吸引好幾百人,還會提供完整版軟體做為贈品。你會對他們的新版產品滿懷期待,新品介紹會必定是一場盛事,就像今天的蘋果、三星推出新硬體一樣。」

1981年,波士頓電腦學會曾說服了年輕的比爾·蓋茲到會發表演講。

樂於助人

對於大多數會員而言,使用者群組也是他們的技術訊息的來源。知識淵博的人(或者至少比你懂的人)可以解釋數據機的工作原理,在Corel Draw展示一個精妙的功能,或推荐一款點陣印表機。

Triangle Linux使用者群組的一位成員回憶道:「那時候,讓Linux在桌上型電腦上跑是一項全職工作.當最新的核心編譯讓你的系統變成磚頭時,擁有面對面的網路來進行交流實在是酷。」

一般開會的時候會不斷介紹各種技術,讓你有意外收穫。那時候你也許連什麼是CAD軟體都不知道,直到有人展示了它可以做什麼。使用者群組這個月可能會展示一個圖形應用軟體(Arts&Letters);然後下個月就換成軟體工具(Norton Backup);第三次開會時,會員會介紹硬碟分區。

相比之下,特別興趣組(SIG)則是專門針對單個主題或產品。比方說,Phoenix PC使用者群組大概有十多個活躍的SIG,每月會舉行一次會議。市中心的一家電腦商店為這個使用者群組提供了一個自由見面的場所,每次碰頭可能會有好幾十個人,他們一起分享有關Corel Draw、Lotus 1-2-3或網站管理員工具的經驗和技巧。OS / 2 SIG會安排Install Days活動。活動期間,使用者群組成員可以幫助社群的任何人尋找設備驅動程式,對作業系統安裝進行故障排除。還有幾位成員志願在CompUSA商店展示自己喜歡的作業系統。

有些SIG最終發展成了獨立的使用者群組。在1990年代,現在維護著YouTube頻道RetroCAD的Robert曾經是東南威斯康辛州AutoCAD使用者群組(CADDIES)的聯合主席。該使用者群組有500名成員,其中有50人會定期參加會議,他們還辦有一份新聞通訊(紙質的)。

他回憶說:「會議安排得井井有條。議程包括對CAD世界發生的事情進行介紹和更新(請記住,由於當時還沒有網際網路,所以我們大多數會員都是這麼去發現這方面的訊息的)。我們經常會示範工具,硬體(比方說數位化儀器,影像卡和數據機)或者繪圖技術。我們還會邀請來自不同公司的嘉賓,比方說Autodesk,一般一年幾次。」

用戶組的組織者會定期開會(此處為1990年),培養領導技能。

職業生涯的起步

在個人電腦的早期,使用者群組是學習新技能的最佳場所。如果你很關心運算的話,只需要出席會議耐心聆聽即可。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都做過早職業上影響了自己的事情。

Gerald Combs 說:「我很喜歡每個使用者群組社交的一面,但是使用者群組也對我的職業生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堪薩斯市的UNIX使用者群組,我曾短暫擔任過主席。」 在Combs在一場有關NNTP服務器管理的會議上發表了講話之後,與會者讓他為當地的一家網路服務提供商提供諮詢。「他們最終僱用了我,但買不起Sniffer(嗅探器程式),後來我開始為Solaris和Linux編寫協議分析器。那個分析器(Wireshark )現在還有一個很活躍的線上社群。」

「歡迎每個人加入」的態度為性格內向的人創造了很好的人際交往機會。

1990年代加入容量規劃使用者群組的Tony Allan說:「這些使用者群組是我提高技能水準不可或缺的手段」。他一直在跟自己透過使用者群組認識的那些在大型電腦、中型電腦以及現在的雲端環境下工作的IT專業人員保持聯繫。他還補充說:「在使用者會議上進行展示是分享經驗並保持行業形象的一個好辦法。」

我自己也是一個成功故事。我定期給自己鎮上的使用者群組新聞通訊撰寫文章,這讓我發現自己原來有用英語解釋技術主題的才能。結果呢?

供應商可以接觸到真正的使用者

電腦業意識到了得到使用者群組認可的力量。所以供應商會很大方地提供硬體和軟體供他們評測。由義工撰寫的新聞通訊文章就是Amazon賣家評價的先驅。供應商知道,那些看起來上不了檯面的參會者也許就是當地一家大型公司的技術買家,而且可能一買就是一大批。

在1990年代,Brenda Christensen負責的是管理GoldMine Software跟使用者群組的關係。她說:「使用者群組最好的是真摯的熱情以及回饋令人難以置信的真誠。他們很誠實,沒有議程限制。我們從他們那裡得到的回饋很像一個沒有偏見的客戶焦點小組,但同時又見多識廣,很懂行。他們太友好了!」

這種效應是雙向的。成員也很重視這個機會,因為可以告訴供應商他們想要什麼。幾乎每一位公司高級主管都可以接觸到,不需要PR篩選。想問一下Peter Norton(防毒軟體公司Norton創始人)對電腦的未來有什麼看法嗎?對Quicken的某項功能不滿?在問答環節舉手向公司CEO提問就是了。

思維全球化,極客本地化

社群對出席的任何人都開放。這些人建立起了長久的友誼,商業聯盟,創造出求職機會,甚至偶爾還能成就一段姻緣。

比方說,Dori Smith在1990年代初剛到洛杉磯時,她幾乎一個人都不認識。她說:「後來我想到了一個會見潛在好友的辦法,那就是志願為當地的Mac使用者群組服務。」

Island/Reach Computer User Group頒發的獎項,用軟盤製作的

第一次開會的時候,她把自己的聯繫方式交給執行理事Suzy,說她想當義工。但是直到第二次開會她都沒有收到回复。

Smith說:「到了第三次會議時,我開始向Suzy發牢騷,說自己還是沒有收到消息。她回覆說,LAMG現在缺一名義工的協調員,然後問我想不想要這份工作?你看,參加使用者群組就幾個星期,在幾乎誰都不認識的情況下,就這麼發發牢騷就得到責任這麼大的一份工作。」

大多數使用者群組都鼓勵新人的參與。而且遠不僅限於知識分子。我的第一個使用者群組的組織者分別是一名銀匠、一個郵遞員以及一位退休的新聞記者。這裡歡迎女性。這裡是內向者的天下。沒人關心你多大。唯一重要的是熱愛。

對於青少年來說,這段經歷往往能夠激勵他們對技術產生一輩子的熱愛。比方說,有位13歲的少年開始跟隨父親一起出席安大略省倫敦市的一個Atari ST的使用者群組的會議。回憶起那段往事,那位少年說:「那為我種下了一顆種子。在使用者群組與BBS(這個尤其令我眼界大開)的概念之間去探索對我來說完全是個神奇的魔法。」

另一位回憶起自己在Tulsa Tandy User Group度過的時光時說:「我去講過幾次,教一群上了年紀的人彙寫程式語言。那時候我16歲。」

後來發生了什麼?

主要因為兩件事情導致使用者群組消失了。一是網際網路——以及網路之前的BBS。現在只要你能夠將問題表述出來,總能在某個網站上找到答案。

不過電腦也變得更加易用了。一旦微型電腦成為主流,故障排除就不再是內行才懂的事情了。

現在典型的電腦使用者群組已經不復存在。至於例外,透過Association of PC User Groups,你還可以找到不完整的而且大多過時的使用者群組清單。比方說,Toronto PET Users Group (TPUG)是持續運營時間最長的Commodore使用者群組。Washington Apple Pi直到現在還很有生命力,Triangle Linux Users Group也是。IBM的使用者群組SHARE成立於1950年代,至今仍支撐著企業使用者,不過現在主要是以會議為主了。

如果你希望體驗一下社群組織的感受的話,也還可以找到跟使用者群組類似的東西。希望技術能夠不斷賦予靈感,讓大家找到把志同道合的人湊到一起的新辦法——不管是Raspberry Pi聚會,創客日,還是Drupalcon或者PyCon這樣的開源會議。

當然,你也可以透過在本地幫助其他的技術愛好者來繼續發揚電腦使用者群組的思潮。比方說,Hack Club就是一個旨在為高中生傳授技能的組織。Hack Club在美國高中的滲透率已經有2%,在美國35個州以及17個國家有設點,目前每年約有1萬名學生出席俱樂部以及駭客松。

所以,哪怕電腦使用者群組作為實體已成往事,但它們所帶來的好處仍然還在。使用者群組是開源社群的前身,建立在知識分享以及相互幫助的價值觀的基礎上。而且誰知道呢,要不是使用者群組促進了合作的精神的話,開源社群說不定還做不起來呢。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