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玩家 4K 設備選購指南!從螢幕、滑鼠、鍵盤到耳機,有哪些重點必須掌握?

電競玩家 4K 設備選購指南!從螢幕、滑鼠、鍵盤到耳機,有哪些重點必須掌握?

從今年 11 月開始直到明年一整年,隨著 Xbox Series X/S、PlayStation 5、NVIDIA GeForce RTX 30 系列及 AMD Zen 3 處理器相繼推出,從家用主機、桌面顯示卡到電腦 CPU,都將迎來相當劇烈的一場「改朝換代」,而在這當中受益最多的族群,莫過於將是遊戲玩家。

有趣的是,遊戲硬體效能雖然徹底進化,不過並沒有帶來誇張的成本飛漲,Xbox Series S 透過不到萬元的價格震撼搶市,NVIDIA GeForce RTX 30 系列 GPU 相比過去,效能雖翻倍但卻價格不變,這一切都代表著「4K」遊戲將從此刻開始走入民間,以「平價」的姿態創造遊戲界的新樣貌。

 Xbox Series S 以 9,480 元的售價,為玩家大幅降低入門 4K 遊戲的門檻。

面對核心硬體已經準備就緒的 4K 遊戲世代,玩家們又該準備哪些電競周邊,搭配超高畫質的作品體驗一同服用呢?

電競 4K 顯示器勢頭正好

繼去年 4K 電視為了迎接東京奧運而成為主流熱門產品後,今年隨著即將颳起的新世代遊戲旋風,電競顯示器方面也紛紛有著 4K 等級的產品出現。既然如此,解析度需要到多少才能算是「真 4K 」呢?以目前各家廠商的共識來看,擁有 3840 x 2160 解析度的電腦螢幕數量最多,也只有到達此標準才能算是真正的 4K 顯示器。

Asus ROG Swift PG32UQX 擁有 4K HDR 畫質,加上 144Hz 更新率與 Mini LED 技術。

比較麻煩之處在於,4K 解析度、高更新率和曲面設計,這三項特色或多或少有著互斥的關係,所以若消費者偏好以畫質為優先,通常就得捨棄掉 120Hz 以上的高更新率;若是比較在意沉浸感,那麼 4K 加上曲面螢幕就是個不錯的想法,想要同時擁有兩種功能以上的電競顯示器,目前無論數量或款式仍相當有限。

主流 2K 螢幕注意連接埠

如果消費者還是想兼顧各方面的使用需求,那麼退而求其次,以 2K 解析度為出發點選購電競螢幕,那麼選擇性將會翻上好幾倍,無論曲面設計、144Hz 更新率以上產品所在多有,近期更不凡許多強調「色彩準確度」的產品出現,整體價位相較於 4K 螢幕也來得親民許多。

Acer Predator X25 擁有高達 360Hz 的超高更新率。

無論挑選 2K 或 4K 螢幕,都應該特別值得注意顯示器帶有的「連接埠類型」與「連接埠數量」。由於 Xbox Series X/S 跟 PlayStation 5 皆沒有 DisplayPort 輸出,所以電競螢幕若要搭配家用主機使用,記得產品本身起碼得有一個 HDMI 孔,相容版本亦是越高越好。

連接埠數量較多的顯示器,有時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優勢,例如玩家若有一台 PS5、一台任天堂 Switch,再加上一台電腦想切換使用,那麼三台設備至少就需要三個連接埠,假設單螢幕就能搞定全部裝置,那就能夠減少一筆影像分接盒的開銷。

無論 Xbox Series X/S 或 PlayStation 5 都採用 HDMI 影像輸出,但高階顯示器通常以 DisplayPort 為主要標準。

高 DPI 滑鼠讓你輕鬆點

高解析度顯示器是 4K 遊戲世代的重中之重,對於電腦玩家而言,螢幕解析度提高則需要一把更為靈敏的滑鼠來搭配,否則光是想點擊桌面上某個圖示,使用者就得在滑鼠墊上拖拉半天。

對於 4K 螢幕來說,滑鼠至少得有 3,000 DPI 以上才算「剛好能用」,但是電競玩家當然不滿足於此,12,000 DPI 的產品早已成為電競滑鼠的主流,再往上還有 16,000 DPI、18,000 DPI,以及最為誇張的 25,600 DPI,總之面對 4K 遊戲世代,滑鼠本身的靈敏度自然是越高越好。

Logitech G 為旗下多款電競滑鼠系列產品,紛紛換上 HERO 25K 感測器,靈敏度最高可達 25,600 DPI。

除了計較靈敏度以外,延遲方面近幾年的電競滑鼠亦有大幅進步,無論有線、無線產品都已經能夠壓在 1ms 左右,今年甚至還有 0.5ms 的產品出現,號稱比有線滑鼠延遲還要低,拉高每秒回報率(輪詢率)來加速反應時間。

至於跟滑鼠一同搭配的鍵盤部分,電競玩家除了繼續依照需求來挑選不同色軸的產品外,近來有不少廠商也越來越偏好製作 80% 鍵盤,也就是刻意拿掉數字鍵區域,縮小鍵盤量體以換取更大的桌面空間,在提高便攜性的同時,也能夠使玩家的手指更專注於主要鍵位操作上。

小尺寸電競鍵盤近兩年在市場上越來越具備聲量,例如 Razer Huntsman Mini 即是款 60% 的光軸鍵盤。

遊戲耳機逐漸捨棄 3.5mm

最後在電競耳機方面,為了因應 Xbox Series X/S、PlayStation 5 等家用主機的相容性,大多數廠商也逐漸將 USB 連接埠當成主流設計,傳統的 3.5mm 端子反倒成為替代選擇,這樣的好處是耳機本身能夠擁有更強大的延伸功能,例如燈光變化甚至於內建 7.1 聲道音效卡,搭配各種 EQ 軟體讓玩家調校出自己喜歡的聲音。

有些耳機同時給予玩家 3.5mm 端子與 7.1 聲道 USB 音效卡兩種選擇,例如 HyperX Cloud Stinger S。

在音質逐步提升的狀況下,耳機廠商近期也於麥克風的靈敏度、背景噪音消除上,特地花費了一番功夫,有些更打出 AI 降噪功能,要使玩家跟隊友間能夠清晰溝通,無論風切聲或「爆麥」等困擾,都早已成了過去式。

唯獨比較可惜之處,在於無線遊戲耳機的延遲問題,至今仍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雖然相較於過去確實有著大幅進步,但以目前玩家對電量續航力、聲音反應速度的需求來說,有線耳機依然是比較適合用於電競領域的產品。

MikaBrea
作者

曾任PC home雜誌硬體編輯,負責軟體教學以及產品評測,專注於遊戲/電競與其它有趣的一切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