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MUSIC登台逾一年成績不如預期,結盟中華電卻只做「來電答鈴」?

LINE MUSIC登台逾一年成績不如預期,結盟中華電卻只做「來電答鈴」?

全台最大通訊軟體 LINE 與電信龍頭中華電信牽手,開啟了一項新合作。一邊擁有2,100萬的 LINE App 月活躍用戶,另一邊行動用戶數已經超過1,057萬,讓人相當期待,雙方究竟會如何擦出新火花?

但意想不到的是,雙方牽手的第一步,竟是在看似市場渺小,又顯得有些過時的「鈴聲答鈴」上。

「對!它的確是一個非常『懷舊』的服務,但在行動用戶數中,至少有三成用戶都有來電答鈴,」被問起這一合作似乎有些微不足道時,LINE 台灣內容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景雯說道。

雙方究竟在盤算什麼?LINE MUSIC 在台灣上線一年後,成績達標了嗎?這一舉,能幫助 LINE MUSIC 在眾多競爭者中突出重圍嗎?

LINE 與中華電信牽手,舉辦記者會提供「LINE MUSIC鈴聲答鈴」服務。圖片來源:LINE

500萬目標延期達標,LINE MUSIC 看準中華電通路優勢

回顧 LINE MUSIC 的進程,去年7月服務在台正式上線,當時面對深耕台灣市場已久的「前輩」們,如Spotify、KKBOX、Apple Music等音樂串流業者,LINE MUSIC 最大的優勢,無非是能與自家2,100萬月活躍用戶社群結合,當時強打的「差異化戰略」,是能把 LINE MUSIC 中的曲目,設定成LINE通話的「鈴聲」及「答鈴」,也可以成為 LINE 個人主頁上的「背景主題曲」。

當時,張景雯就立下目標:LINE MUSIC 在2019年底用戶數(免費及付費)要達到500萬。

在2019年底,這一數字近250萬,時至今日,官方公布 LINE MUSIC 在上線1年又5個月後,才真正達到500萬的下載量。

LINE 今日公布 LINE MUSIC 在去年7月上線後,起今為止的成績。圖片來源:唐子晴攝影

「坦白說,我們覺得還不夠快,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這也是為什麼 LINE 要找中華電信合作,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非常強大的通路。」

張景雯直言,光靠 LINE 自己推廣 LINE MUSIC 力度有限,LINE 的通路上「空軍」,但卻沒有「陸軍」,無法再觸及更多潛在 TA,和當年 Netflix 選擇結盟中華電信 MOD 的思考邏輯相同,LINE MUSIC 看上的,正是中華電信背後 1,057萬名行動用戶。

來電答鈴過時了嗎?LINE通話覆蓋率僅12%,官方:還有成長空間

但是,雙方的合作,卻不是 LINE MUSIC 的音樂串流服務,而僅僅局限於「鈴聲答鈴」。

在中華電信眾多加值服務中,早已存在「音樂串流」這一選項,身為本土音樂串流平台 KKBOX 的股東之一,早從數年前,就開始提供行動用戶購買 KKBOX 服務的資費選項,或許不想與之硬碰硬強打,也是此次不提供完整 LINE MUSIC 服務的原因之一。

「回想 2G 時代,『來電答鈴』市場非常大,但後來時空背景有轉變,我們還是希望重新喚起來電答鈴的意義,重新創造它的價值。」中華電信總經理郭水義說道。

來電答鈴在過去曾一度成為用戶表達「自我個性」的方式,一度爆紅,但如今當通話幾乎都轉往線上,這一服務卻依舊存在,即使其中不少人並未真的使用,而是「被綁定」或「贈送」予資費方案中,但張景雯仍表示,全台有三成的行動用戶仍在使用來電答鈴。

「這是大家熟知服務,為什麼用 LINE 打電話時就沒有延續?」她說道。

LINE MUSIC 也公布了 2020 鈴聲排行,前三名依次為《想見你》、《與我無關》與《透明》。圖片來源:唐子晴攝影

LINE 官方指出,在台灣,每一天有800萬人用 LINE 通話,但其中只有96萬人用 LINE MUSIC 使用答鈴鈴聲,覆蓋率僅12%;另一方面,全台灣有2,100萬名 LINE 活躍用戶,卻只有320萬人在 LINE 個人主頁上設定背景音樂,在張景雯眼中,這仍舊都是用戶傳遞心情的一種方式,還是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

雖然雙方並未透露合作後預期成長的具體目標,但郭水義自信地表示,希望該業務上線後,業績可以「一飛沖天」。

這只是雙方合作「首部曲」⋯⋯

雖然這一個合作看似微不足道,卻更像 LINE 與中華電信的一種「結盟儀式」,雙方都表示,這只是合作的「首部曲」,僅僅為第一個起跑項目,未來雙方將有更多合作內容推出。

LINE 在 LINE MOBILE 的門號銷售上,早已選擇遠傳電信開始合作,被問及那未來雙方是否會在 LINE 在地伺服器上合作?陳立人表示,這將成為未來探討,有可能性的眾多項目之一。

「我當然希望!中華電信當然樂觀其成,希望 LINE 可以考慮(笑),」郭水義說道。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