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萬眾矚目的 Canon EOS 5D Mark III 終於在今年3月閃電亮相並迅速開賣,不走前輩 5D Mark II 的平價全幅風,而是提升機身性能,換來與旗艦機1D X 同級的61點自動對焦、最新的 AI Servo III 追焦系統等,我們也進行了實測,究竟有沒有達到玩家的需求。

EOS 5D Mark III評測系列:

Canon EOS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Canon EOS 5D Mark III 實測(2):選單介面介紹、感光度實測、5D2兄弟鬩牆

快速目錄:

第一頁:5D Mark III機身外觀介紹

第二頁:6FPS連拍&靜音快門、61點自動對焦介紹

第三頁:AI Servo III追焦系統詳細介紹、追焦實拍

Canon EOS 5D Mark III 重點規格:

  • 感光元件:2230萬畫素CMOS感光元件,尺寸,焦距轉換率1倍
  • 影像處理引擎:DIGIC 5+
  • 感光度:ISO100-25600,可向下擴展ISO50、向上擴展ISO51200、102400
  • 對焦點:61點AF自動對焦點
    • 中央5點支援F2.8雙十字對焦
    • 中央21點支援F5.6十字對焦
    • 水平兩側20點F4.0十字對焦點
  • 測光類型:iFCL63區雙層測光系統
  • 錄影規格:1920x1080p@30fps H.264編碼格式/MOV檔案格式,支援ALL-I、IPB壓縮,立體聲收音,支援外接麥克風、監聽耳機
  • 快門速度:30s-1/4000、支援B快門
  • 同步快門速度:1/160
  • 連拍速度:6FPS
  • 快門耐用次數:15萬次
  • 觀景窗:視野率100%,放大倍率0.71X
  • 螢幕:3.2吋104萬畫素
  • 電池:LP-E6鋰電池,CIPA測試可拍攝950張
  • 記憶卡:CF(UDMA 7) / SD / SDHC / SDXC
  • 尺寸:152x116.4x76.4mm
  • 重量:860g(含電池、記憶卡)
  • 建議售價:
    • 5D Mark III單機身:NT$111,900
    • 5D Mark III + EF 24-105mm F4 IS USM:NT$140,900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Canon EOS 5D Mark III

Canon在2005年首度推出EOS 5D,開啟了全片幅(35mm片幅)感光元件平價新革命,當時單機身「僅」要價新台幣12萬9千元,比當時全片幅唯一選擇1Ds、1Ds Mark II便宜超過一半以上的價格,帶動全片幅從專業市場向下延伸到業餘市場;2008年推出的EOS 5D Mark II,更是一口氣將畫素從1280萬提升到2110萬、加入LiveWiew和Full HD錄影功能,最重要的是大幅向下調整售價,僅新台幣7萬9千元,比起當時N、S家的全片幅機種更為便宜,持續帶動全片幅機種的推廣。

EOS 5D Mark II雖然採用全片幅感光元件,但是機身性能並無法滿足多數玩家需求,例如9點十字對焦系統(外加6點輔助對焦)、僅中央對焦點為雙十字對焦點,肯定是讓人感到不滿的地方,此外還有偏慢的3.9FPS連拍速度等,以及反光鏡振動過大等缺點。因此後來推出EOS 7D後,許多玩家都戲稱「7D什麼都好,就差在那塊感光元件;5D什麼都差,就只好在那塊感光元件」。或許Canon聽到了這個心聲, EOS 5D Mark III如願結合全片福大感光元件、以及超越7D的機身性能(許多更是直接從旗艦機種1DX下放的規格),為5D系列畫下新的定義。

EOS 5D Mark III並沒有加入畫素競爭的行列,僅小幅進化為2230萬畫素,採用新的無縫隙微透鏡技術,有效提升感光元件的集光能力。全新DIGIC 5+影像處理器,運算能力比前一代提升17倍,最高感光度也一口氣拉上ISO 25600,還能擴展2級到ISO 102400。以往最被嫌棄的對焦系統,一口氣提升到現今Canon最高規的61點自動對焦系統,外加可調整6種追焦模式的AI Servo III自動伺服對焦。另外還有100%視野率的五稜鏡、耐用15萬次快門組、104萬畫素3.2吋液晶螢幕、雙插槽記憶卡等性能,可說是全面升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EOS 5D Mark III機身線條較為圓潤,軍艦部也有較明顯的改變,不若5D Mark II、1D Mark IV時期的風格。景深預覽鈕改為在右側,按鍵也變得更大。機身左側型號標幟也變為和7D、60D等近期機種相同的標示方式。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機背按鍵配置加入EOS 7D的新配置,例如移到左上角的電源開關、LiveView/錄影啟動鍵、Lock切換桿,是與舊款較大的差異。左側按鍵也加入新的RATE鍵、放大檢視鍵。螢幕則改為3.2吋104萬畫素LCD螢幕。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機頂,按鍵配置延續以往的設計,左側新加入的電源開關是較大的改變,模式轉盤中央也加上60D的轉盤鎖設計。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機身左側,機身厚度相較5D Mark II更為流線,同樣維持豐富的輸出入端子。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機身右側,握把比起前代更身一些,記憶卡艙蓋也加上蒙皮,讓握感更顯舒適。

EOS 5D Mark III機身採用堅固鎂合金打造而成,重量含電池、記憶卡為860公克,比5D Mark II略重20公克,體型也稍微放大一些,不過差距有限。按鍵配置上則是有不少變更,從新的電源開關、LiveView/錄影啟動鍵、Lock切換桿,模式轉盤加入轉盤鎖,是與舊款較大的差異,7D的使用者或許會更快適應。移植7D的電源開關設計,改在機身左上方模式轉盤旁,筆者認為對開機方便性提升不少,以往的開機位置總是有些卡卡的。另外觀景窗右側的LiveView / 錄影啟動鍵也同樣是移植7D而來,切換桿在白色LiveView模式下,按下START / STOP 即可啟動或關閉LiveView模式,切換桿在紅色錄影模式,則是控制錄影開始 / 結束,整體使用相當直覺。另外移植60D的模式轉盤鎖,雖然讓切換模式較為麻煩,但能減少不誤觸的困擾,尤其是常放進攝影包、拿出來常會不小心轉動。

不過左側按鍵的改變令人有些不解,播放模式下照片的放大縮小與以往機種有明顯的差異,先前都是透過機背右上角兩個按鍵對照片進行縮放,現在則是必須先按下左側的放大檢視鍵,再透過前控制轉盤進行縮放,無論是速度、順手度都沒有先前操作方式來的好用。另外新增的RATE鍵,是用來對照片進行評價的功能,實用性有限,如果能設定為自定義鍵就更好了。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沿自7D的電源開關、60D的模式轉盤鎖,只需花一點時間即可上手。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機頂按鍵變成平面磨砂材質,觸感沒有以往半圓形按鍵來的明確。快門鍵左側新增一組M-Fn快捷鍵。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觀景窗右側同樣移植7D的LiveView/錄影啟動鍵,讓開啟LiveView以及錄影操作更便利。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機背左側按鍵區,新增對照片進行評價的RATE鍵、以及放大檢視鍵。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控制轉盤下方移開電源開關後,只剩下單純的Lock鍵,用來鎖定控制轉盤。這次機背控制轉盤還低調新增了觸控方向鍵功能。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加入CF、SD雙插槽設計,支援最新的UDMA 7規格CF記憶卡、以及SDXC記憶卡。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電池沿用LP-E6鋰電池,CIPA測試可拍攝950張。

Canon 5D Mark III 實測(1):超進化61點自動對焦、追焦實拍

▲全新的3.2吋104萬畫素Clear View II LCD寬螢幕,檢視效果相當優異。

(後面還有61點自動對焦、AI Servo III詳細介紹)

延伸閱讀:

Canon EOS 5D Mark III 在台發表,第一手試玩報告

Canon EOS 5D Mark III 單機身台灣定價111,900元,你買單嗎?

Canon EOS 5D Mark III 上市,61點對焦、6FPS 連拍高規格

氣象部落客勞倫斯
作者

有一個都市傳說,只要勞倫斯猴買了新東西,就會下雨。

使用 Facebook 留言
6baa1ae58c0f9ec3502330251b0aea54?size=48&default=wavatar
1.  小心 (發表於 2012年4月07日 15:51)
我如果沒錢,買不起這台

我如果有錢,不會選這台

看來只有半調子配半調子剛好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