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面封殺比特幣背後原因並非耗電,而是官與民的鑄幣權之爭

中國全面封殺比特幣背後原因並非耗電,而是官與民的鑄幣權之爭

中國最近採取一系列措施,嚴厲打壓比特幣挖礦及加密貨幣交易,引發比特幣交易暴跌。這一全新的網路支付方式從一開始就引發了各種爭議和質疑,其幣值交易近年來更是時而暴漲、時而暴跌,篤信者將其奉為劃時代的支付方式,看衰者則斥其為騙局。

比特幣生於亂世

2009年,正值全球突然爆發金融危機之際,一個化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表了一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貨幣系統》的論文,就此孕育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加密電子貨幣。

現代貨幣體制雖然創造了很多奇蹟,但其某些固有頑疾也令世界經濟深受其害。幾十年來,逢有重大天災人禍,一些國家政府常常不約而同地推出各類“量化寬鬆”、“經濟刺激計劃”、或“拯救就業法案”等等,明目雖會翻新,但實質都是增加貨幣發行量。但風暴之後留下的是通貨膨脹、產業失衡等一系列後患。

中國當年曾推出耗資高達四萬億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以致此後多年裡經濟一直無法走出房地產泡沫、產能過剩、結構失調等陰影。

“比特幣的初衷就是要解決各國政府任意想印多少錢就印多少錢,而且又不透明。” 國際商業銀行石木資本RockTree的首席執行官歐陽默(Omer Ozden)表示。“這就是為什麼中本聰在2008年金融危機最嚴重、印錢最多的時候發表了這一白皮書。”

在傳統的法定貨幣體制下,人們無法找到一種可以防範超發的替代方案,央行們可以在任何時候根據他們對經濟的判斷調整貨幣發行量,而中本聰在創幣伊始就將比特幣定義為不受任何政府或權威機構監管和控制的去中心化的貨幣,他在其創世白皮書中稱:“這裡沒有中央機構來發行貨幣”。

此外,中本聰還將比特幣定為通縮型的貨幣,數量上限恆定為2100萬枚。

“挖礦”應運而生

為了使比特幣的運行能真正游離於政府或任何權力機構之外,中本聰提出了一個人人可參與、沒有中心資料庫的“區塊鏈”概念。這是一個全球所有人公共共享的資料庫、一個遍布全網的帳本,系統中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採用相同的技術標準加自己的一條記錄,延伸區塊。而每個區塊的產生的同時,又印證了前人的帳簿,增強整個比特幣體系穩固性。

按中本聰的規定,平均約每10分鐘就有一個包含交易的新區塊以挖礦的方式添加到區塊鏈中,並將這段時間內系統中賬本的內容發給所有的其他人進行備份,這樣系統中的每個人都了一本完整的帳本。如果要修改某一數據,就需要修改整個鏈條才可以生效,而當這一數據分佈在世界上如此多的設備中時,這一數據就等於是永久地被保留了下來,任何人、包括任何政府之內的任何權威機構只能對此望洋興嘆。而每個區塊的產生,又在證明前人帳簿記載的真實性,也在增強整個比特幣體系穩固性。

在這一技術基礎之上,比特幣需要大量的電腦和人力資源來增加貨幣供應、保證數據按時間順序存儲、保持網路中立性等等,這一過程首先被中本聰俗稱為“挖礦” 。

他在其白皮書中規定,因為這裡沒有中央機構來發行貨幣,所以“新貨幣按固定量穩定地增加就像金礦礦工消耗資源並增加黃金到流通領域一樣。對我們而言,消耗的是CPU (電腦中央處理器) 時間和電力。”

在比特幣網路中,系統每隔一個時間點就會生成一個隨機代碼,誰都可以去尋找此代碼,具體說就是用安裝了特定晶片和軟件的電腦做函數題,誰計算出正確答案,就會產生一個區塊,得到比特幣獎勵。

實為鑄幣權之爭

自人類社會從以物換物、貝殼、金屬過渡到紙幣以來,只有政府才有發行貨幣的權力,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除政府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外人們沒有任何選擇。但比特幣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第一次出現了非政府發行的、本身不具有任何價值的貨幣。

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經濟學助理教授伊莎貝拉·韋伯(Isabella Weber)說,中國在最近的禁令中指出,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是真正的貨幣”。她說,這涉及到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那就是:誰有權發行貨幣。

在中國,經濟完全在政府主導之下,確保對發行貨幣權的壟斷是這一總體政策的反映。但是,這一問題也反映在其他國家。她說:“這其實不僅僅限於中國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歸根結底是一個政府發行貨幣的能力問題。如果你有大量民間貨幣流行,這有可能會有損於政府政策。”

與政府擁有某一貨幣發行權、控制某一網路不同的是,比特幣網路不屬於任何人或組織,它由世界各地所有的比特幣用戶控制。比特幣也沒有官網,只有社區最權威的bitcoin.org網站。該網站稱,“只有所有用戶達成完全一致的共識,比特幣才能正常地工作。”

甚至中本聰為何許人也,是一個人還是不止一個人等等至今都是一個謎。

就在中國此輪打擊比特幣挖礦的同時,全球銀行業監管標準的最高制定機構--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The Basel Committee for Banking Supervision)本月提議對加密貨幣資產製定嚴格規定。該委員會在本月的一份聲明中稱,加密資產和相關服務的增加和創新,“可能會增加對全球金融穩定的擔憂。”

歐州央行本月初警告說,面對非政府加密貨幣的威脅,央行們必須加緊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歐洲央行董事會成員法比奧·帕內塔(Fabio Panetta)最近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說,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是“非常危險的動物”。

美國財政部在中國上個月宣布打擊加密貨幣行動的前一天,呼籲就虛擬貨幣制定新規則,要求一萬沒有以上的加密貨幣轉帳要報告給國稅局。同一天,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則指出加密貨幣對金融穩定的風險。

華爾街日報上星期報導說,加密貨幣在中國面臨進一步打壓後,在美國面臨新的監管威脅。報導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主席根斯勒(Gary Gensler)“曾多次討論加強對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監管以保護投資者的必要性,”

英國上週五宣布,禁止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幣安(Binance)進行任何必需受監管的活動。此外,日本金融廳最近也在其官網上對幣安發出警告,指幣安未經註冊提供加密貨幣服務。

投資諮詢公司金瑞基金(KraneShares)首席投資官布蘭登·埃亨(Brendan Ahern)對美國之音說,由於擔心比特幣可能令央行大權旁落,因此他們視比特幣為對主權貨幣的一種威脅。“比特幣不在他們的權限範圍內,不在他們的管轄範圍內。他們在經濟中發揮槓桿的能力受到威脅。”

但觀察人士也指出,與中國的很多做法不同的是,比特幣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合法流通、合法交易的,也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打壓比特幣挖礦。各國主管部門採取各種措施意在對這一新興貨幣加強監管、防止加密貨幣可能對市場和社會造成潛在的負面影響。

淘金夢亦喜亦憂

隨著比特幣應用社群不斷擴大,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其一些固有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曾幾何時,家用電腦裝上特製晶片軟體就可以“挖礦”,但是根據系統的設計,隨著比特幣發行量的增加,解題越來越難,必須有工業化的大型專業礦機才能完成。

劍橋大學替代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比特幣挖礦的年耗電量可以相當於例如瑞典這樣一個國家全國的用電量。在全球氣候治理越來越嚴格的大環境下,為一種本身並沒有內在價值的虛擬貨幣而消耗大量能源挖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比特幣另一個重要特點被認為是它的“匿名”性。中本聰在白皮書中規定:“公眾能看到有人正在發送一定量貨幣給其他人,但是不能將交易關聯到某個人。” 比特幣交易點對點,交易方不需要去金融機構開戶,也不需要經過任何第三方機構。這些特點令比特幣成為敲詐勒索、洗錢等等犯罪活動鍾愛的貨幣。網路犯罪集團DarkSide最近對美國最大燃油管道運營商Colonial Pipeline發起勒索軟件攻擊時,索要價值230萬美元的比特幣。

曾經對比特幣深信不疑的知名作家和投資者納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現在開始對比特幣提出批評,稱比特幣被證明是一場騙局,與真正的經濟運行沒有關係。他在最近一篇論文中說,比特幣並未能滿足“沒有政府的貨幣”的概念。黃金和其他貴金屬可以不依靠政府信用,但塔勒布強調說,黃金是免維護的,而“加密貨幣則需要持續的興趣。”

6月28日,美聯儲副主席蘭德爾·誇爾斯(Randal Quarles)就數數位美元和比特幣等發表了一篇重要演講,他在這篇演講中除了表示他看不到美元央行數位貨幣的優勢之外,還指出美國不會發行數位貨幣來對抗比特幣。

這位負責監管事務的美聯儲官員說,與黃金不同的是,比特幣的主要吸引力在於其新奇和匿名性,而匿名性將使其成為執法部門越來越無孔不入的監察的目標,新奇則是一種會迅速消失的資產。“黃金總是會發光,但新奇的定義注定了它會逐漸消失。”他說。“因此,比特幣及其同類貨幣幾乎肯定仍將僅僅是一種冒險和投機性的投資,而不是一種革命性的支付方式,”

 

美國之音
作者

美國之音(VOA)是美國最大的國際多媒體新聞機構,以超過45種語言向沒有或僅有有限新聞自由的受眾進行報導。成立於1942年,致力於全面而獨立的報導,並把真相告訴給受眾。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