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點擊這裡「開始」

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次接觸 Windows,都是從點擊「開始」選單開始的。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聽起來可能有點拗口,但集合了應用程式、設定、甚至最重要的開關機控制的「開始」按鈕,確實是幫助初次接觸電腦、不知從哪下手的用戶邁開第一步的最好指引: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開始,就先點擊「開始」。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開始」按鈕的第一次出現是在 Windows 95 上,伴隨著 Windows 95 在全世界的流行,這個在螢幕左下角的簡陋選單成為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操作習慣。即使之後更新了介面全新的 Windows 版本,你也知道從哪裡可以找到地方來玩接龍。

「開始」按鈕之所以有這樣的魔力,不僅因為它是大部分操作功能的集合入口,還和它的位置有關。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無論你打開了多少個網頁和應用程式,只要把滑鼠猛拉至左下角再點擊,就能叫出的開始選單,不用盯著滑鼠游標也能操作。

然而,「開始」按鈕並非從一開始就這麼方便,在 Windows 95 上如果你將滑鼠猛拉至左下角再點擊,你會發現根本沒有反應。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這是因為微軟為了讓「開始」按鈕看上去像個按鈕,在圖標與螢幕的邊緣留出了兩行間隔,如果不仔細對准「開始」圖標而點到了間隔上,那麼什麼也不會發生。

當時有不少消費者就因為叫不出開始選單,以為自己的軟體出現了問題,而致電微軟要求維修或退款。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一直到 6 年後的 Windows XP 誕生,這個問題才得到瞭解決,小小的「開始」圖標終於填滿整個左下角,無論用戶點擊哪個像素,都能呼出開始選單。

從 Windows XP 開始,「開始」選單一直在變化,例如集合了系統應用程式的快捷操作、Windows 7 加入了層級結構的樹形視圖、Windows 8 用動態磚代替了選單、Windows 10 將雙欄設計與動態磚結合到一起……

 幹掉了「開始」的 Windows 8 也幹掉了自己……

不管怎麼變化,你始終能透過猛拉左下角點到熟悉的「開始」按鈕。微軟曾經想在 Windows 8 將「開始」選單幹掉,但還是抵不住用戶對於「開始」的熱愛,在後續 8.1 版本將之重新加入。

左下角的「開始」就像有魔力一樣吸引著滑鼠的點擊,事實上,這確實是螢幕上的一個「魔力點」。

感受「它」,而不用理解「它」

當你在用滑鼠點擊螢幕上的圖標時,是點擊一個大圖標花的移動時間更多,還是小圖標的時間更多?是遠一點的圖標容易點擊,還是近一點更容易?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你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但是你用到的每一個作業系統功能的背後,都有一群設計師在為怎樣讓你用得更「爽」而絞盡腦汁,這也就是所謂的互動體驗。

想讓用戶用得更快更爽,就需要讓操作更符合用戶的直覺,指哪打哪,盡可能縮短用戶完成一個動作的時間,讓操作更加爽快。

怎樣讓人更準確地完成精準操作?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心理學家費茨曾針對這個問題做過一系列的實驗,他發現物體的大小、距離、形狀都會對人的反應產生影響,根據這些實現現象,費茨在 1954 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人機互動模型——費茨法則。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費茨法則可以用數學公式 Time = a + b log2 (D/W+1) 來表達,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參數就是目標的距離(D)和目標的大小(W)。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事實上,費茨法則貫穿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網購時「購買」的圖標總是特別地大,並且靠近滑鼠常停留的中間區域,就是為了讓你能更容易地點中它。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而點掉煩人的廣告時「X」總是特別地小,則是反向利用費茨法則,讓你花長時間去注意廣告的內容(並不小心點中它)。

由於滑鼠滑到螢幕的邊緣就會被停住,這時候螢幕邊緣相當於一個「無限可選中區」。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用戶可以很快地點擊這個區域,所以邊緣很適合放一些高頻率操作的選單,例如像 macOS 頂部的選單欄、底部的 Dock 欄等設計。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而當兩個邊緣相交時,「魔力」就產生了:螢幕角落是離中心最遠的點,但是滑鼠會因為拐角而被停住,W 相當於無限大,需要的反應時間幾乎為零,用戶不需要思考就能觸及這些地方,因此四個角落被稱為「魔法像素」。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在四個角落放置 Windows「開始」按鈕、快捷開關,macOS 的通知中心等用戶高頻率用到功能,就是這些「魔法像素」最好的體現。

費茨法則還被應用在許多意想不到的地方,例如 iPhone 從滑動底部解鎖、側邊返回,這時候整條邊緣都是「選中區」,這比點擊一個虛擬按鍵要快得多。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像剎車等應急踏板的設計就要比加油的踏板要更大,也是基於費茨法則,為了使之更符合人的使用直覺,盡可能縮短人在緊急狀態下的反應時間去操作,而這幾乎成為了設計人工互動的一條定律。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而回到 Windows 11 上,將「開始」按鈕居中即是放棄了祖傳的「魔法像素」,猛拉左下角的動作變成了需要稍加思索的瞄準,並且隨著打開應用的增多,「開始」按鈕也會移動,變得復雜化的點擊與費茨法則幾乎相悖。

換句話說,微軟這番操作是挺反人類的。

為什麼 Windows 11 的「開始」按鈕要居中?

在 Windows 11 發布會上,微軟解釋過居中是為了縮短螢幕中心到目標的操控距離。

根據費茨法則,縮短距離帶來的反應時間提升顯然沒有「魔法像素」的作用大,為什麼微軟執意要這麼改動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費茨定律可能已經不能完全解決我們遇到的人機互動問題了。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相比過去,我們使用電腦的情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過去從15 吋、27吋螢幕,有很多人會開始用百吋的投影螢幕,也有一些會組成多螢幕聯合使用;鍵鼠也已經不再是我們互動的唯一方法,用手指觸控螢幕變得越來越頻繁。

在各種新的使用情境下,簡單的費茨法則就很難涵蓋所有遇到的互動問題。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以觸控螢幕為例,沒有了螢幕邊緣的限制,點擊螢幕左下角和點其他地方都沒有區別,「魔力點」失去了魔力,居中點擊反而更加直覺。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並且在觸控的情境下,「魔力點」有時反而更難點擊。有用過Windows平板的人就知道,要按左下角的開始鍵,有多不自然。

Windows 11 右下角原本在魔力點的「快捷開關」和時間換了個位置,也許就是為了讓大拇指點擊時不必過分扭曲,更加自然。

當然如果你還只是在一台傳統的 PC 上工作,那麼在「魔法像素」的「開始」按鈕還是要更加好用。

回顧從Windows 95時代「開始」選單的變化,為什麼 Windows 11要違背祖訓?

將「開始」居中,也可能是微軟最後的倔強——這麼大的版本更新,總要搞點新鮮感吧!

ifanr
作者

ifanr依托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潮,用敏銳的觸覺、出色的內容,聚焦 TMT 領域資訊,迅速成為中國最為出色的新銳科技Blog 媒體。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