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棄式口罩保護了自己,傷害了環境!換成可水洗重覆使用N95口罩吧!

抛棄式口罩保護了自己,傷害了環境!換成可水洗重覆使用N95口罩吧!

去年開始,疫情肆虐全球,台灣的口罩政策讓我們渡過第一次的危機。今年,台灣疫情爆發,我們在疫苗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多虧了民眾勤洗水戴口罩,仍然把疫情控制的不錯。口罩成了這波疫情下,台灣民眾對抗疫情的重要武器。

不過口罩大量的使用,雖然保護了我們的健康,也造成了大量的垃圾。台灣2020年2月到5月,3個月就生產了13億片的口罩,5500公噸,更何況全台一天大概要用掉69億片口罩,這些口罩廢棄物對於環境的影響,等到疫情結束後應該會有更多的研究。

今天我們請到的來賓的是淨對流品牌總監張明仁。淨對流推出過許多款可以重覆水洗但仍然保有很好防護力口罩,最近更是推出運動專用的抗霾口罩。我們今天就請ALLEN來和我們好好聊聊口罩這個話題。

 

Q:PM 2.5的口罩、醫用口罩和活性碳口罩有什麼不同?

A:PM2.5 口罩主要是過濾很小很小的細懸浮微粒、氣溶膠、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顆粒物;醫用口罩主要功能是防血液直接噴濺;活性碳口罩用來過濾有機溶劑氣體,但真正有用的活性碳口罩要密閉才可以,一般平面的活性碳口罩是沒什麼用的。

 

Q:口罩防護的功能是怎麼做到的?織得很密讓細菌沒法通過嗎?

A:最直覺的方法就是把布織得很密,讓細菌和顆粒無法進入,這是物理結構的層面。或是口罩不用織的太密,但加上靜電吸附。大的被會織物擋住,小的會被靜電吸附;或是把好幾層沒有很密的網子不規則的疊加來阻擋異物。

 

Q:不同的材質只要織的夠密都有同樣的效果嗎?

A:PM2.5 口罩主要是過濾細懸浮微粒、氣溶膠、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顆粒物;醫用口罩是防血液和細菌直接噴濺;活性碳口罩用來過濾有機氣體。

 

Q:一般醫用口罩要通過14774和14775的認證,淨對流的口罩也有通過各項認證嗎?

A:台灣醫用口罩規範是14774,14775是包含在14774裡面的一項,主要就是擋黃金葡萄球菌的%數和血液的滲透度。淨對流一直都是以防護空汙(PM2.5)為主,在台灣還沒有抗霾標準(CNS15980)的時候,淨對流就取得TTRI的類N95測試,CNS15980標準出來後我們也通過相關的標準。其實以90%的市面產品來說,能抗達到國家抗霾標準A&B級的PM2.5口罩都過得了醫用口罩測試。

 

Q:有防霾功能(PM2.5) 口罩,要通過哪些認證?

A:主要是參考N95的規範,台灣的CNS15980是抗PM 2.5的標準,要通過CNS15980氣密度才能說抗PM 2.5。

 

Q:為什麼主要都做可重覆水洗的口罩?

A:淨對流七年前創立時,主要想解決的是空污的問題,地球上很多國家的空氣品質並不好。。

 

Q:在疫情發生之前一般的醫用口罩,一個只要二塊錢,但可重覆使用的的口罩一個都要好幾百,消費者有什麼理由做這種選擇?

A:主要還是對環保有意識的人。抛棄式的問題是保護了自己,但傷害了環境,這不是一個好的循環。

  

Q:一般的口罩沒有辦法碰水,你們的口罩水洗之後還有保有原來的防護力嗎?

A:以PM0.3粒徑來測,每次水洗之後效果會跟著下降,但是降得很慢。大概水洗200次之後,會從原有95%的防護力降到80%。

 

Q:所謂的口罩可以水洗,是指用手洗還是可以扔進洗衣機?什麼樣的情況下就要清洗了?

A:手洗、丟洗衣機都可以但最好放洗衣袋裡,主要是為了保護鐵絲壓條,濾材很耐用,但鐵絲在洗衣機裡攪來攪去會有金屬疲勞,怕斷掉。

 

Q:除了一般人在使用的口罩外,你們最近也針對「高強度運動」推出專用口罩,運動專用口罩要考量哪些問題?

A:結合了兩個很重要的技術,一個是水洗濾材,一個是國體的龔榮堂教授發明的XFLO專利。龔教授也是國體的棒球教練,所以很多龔教練的學生像是陳偉殷、宋家豪都有用,包括今年東京奧運的選手也有使用。

 

Q:XFLO (Exhale Flow Outlet) 系統是什麼?用在口罩上有什麼好處?

A:口罩會悶是因為不斷的反覆吸入自己吐出的二氣化碳廢氣而不是吸不到氣,XFLO把吐氣隔絕,你吐氣時完全感覺不到熱,因為它是獨立排出,最後由XFLO GATE 把口水擋下來氣體再排出,這樣如果是帶原者,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

 

Q:這波疫情,讓大家更習慣戴口罩,未來,口罩還有可能有哪些發展的空間?

A:我們未來還是繼續推動空氣防護,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空氣是不好的。未來兩三年 如果我們會與病毒共存,旅行不容易買到拋棄式口罩,有一個可水洗可消毒不用丟掉的口罩會方便一些,也因為疫情,可以投入更多濾材的研發。然後把口罩也變成一個時尚的配件。讓它出現在不同的場合的也不突兀。

T客播
作者

這是T客邦網站所製作的Podcast節目。我們會邀請跨領域的工作者來節目中分享跟科技有關的看法。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