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Pay Money 一卡通電子支付全新入口,服務更聚焦、更穩定、更便利!

LINE Pay Money 一卡通電子支付全新入口,服務更聚焦、更穩定、更便利!

一卡通公司今(28)日表示,一卡通電子支付服務至 8 月份註冊用戶突破 400 萬戶,今年度電子支付儲值更創新高,累積金額已超過 560 億元。

文章目錄

因應金管會 7 月份公告電子票證及電子支付二法合一,可辦理之金融業務範圍增廣,為了讓民眾更容易聚焦一卡通所提供的電子支付並理解與第三方支付的差異,以及提供用戶更穩定的系統服務,一卡通公司配合連加網路公司(LINE Pay)於今年 6 月宣布「分別驗證登入措施」,將進行服務更新。

由一卡通公司提供的「LINE Pay Money 電子支付服務」(以下稱一卡通電子支付)屬金管會核准的電子支付業務,而由連加網路公司提供服務的「LINE Pay 的綁定卡片支付服務」(以下稱 LINE Pay 綁卡付款服務)屬第三方支付,一卡通電子支付全新入口將配合 LINE Pay 改版,於 11 月 2 日正式上線,雙方用戶都將可於 LINE 11.19 版本中體驗支付新功能。

因應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新法上路,一卡通強調,這次配合改版增加電子支付的全新入口,除了點選路徑調整更為聚焦外,一卡通的整體服務項目不變,LINE Pay Money 用戶的帳號密碼也不變。同時,一卡通未來也會持續強化自身電子支付服務,推動台灣民眾體驗更多免接觸、無現金的電子支付服務,讓消費者、用戶與商戶都能更清楚體驗進步金融支付服務所帶來的便利與優點。

為擴大雙方各自用戶使用情境,讓服務更方便,系統更穩定,並更聚焦於一卡通電子支付服務,配合 LINE Pay 版本更新,將由「單一驗證」改為「分別驗證」,一卡通電子支付及 LINE Pay 綁卡付款服務將使用各自的登入驗證機制,本次改版包含以下重點:

一、 電子支付服務更聚焦

配合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新法七月上路,讓使用者更容易聚焦認知一卡通公司所提供的電子支付服務,在此次更新後的 LINE Pay 主頁,一卡通電子支付的相關服務,包含交易、儲值、乘車碼與各項生活繳費等電子支付服務,會整合在同一頁面上,希望透過服務集中,讓使用者可以更容易看到並直覺點選。而非屬⼀卡通電子支付的 LINE Pay 綁卡付款服務,則呈現於主頁其他部分,使 LINE Pay 主頁變得更簡潔、一目了然。

 LINE Pay Money 一卡通電子支付全新入口,服務更聚焦、更穩定、更便利!

二、 獨立的付款捷徑

為配合改版,一卡通將電子支付聚焦於同一版面外,同時,也可利用一卡通電子支付頁面下的「建立我的條碼捷徑」,讓一卡通的電子支付設立在桌面,用戶就可以一鍵點開,直覺使用一卡通電子支付的付款功能。

 LINE Pay Money 一卡通電子支付全新入口,服務更聚焦、更穩定、更便利!

三、 系統服務更穩定

改版後,將目前一卡通電子支付與 LINE Pay 共用的單一登入驗證制度,改為分別登入驗證,也就是說,一卡通電子支付與 LINE Pay 綁卡付款服務將使用各自的登入驗證機制,進一步提升服務穩定。

 LINE Pay Money 一卡通電子支付全新入口,服務更聚焦、更穩定、更便利!

一卡通進一步說明,配合 LINE Pay 改版「 一卡通電子支付」服務登入口也將更改至 LINE Pay 首頁,欲使用「LINE Pay Money 服務」用戶,可以參考登入服務流程。

另此次 LINE 11.19 版本將於 11 月 2 日針對安卓系統(AOS)率先上線,iOS 更新版本也將於後續釋出,屆時都將透過 LINE Pay 錢包發送更新通知,即時提供用戶最新訊息。更新版本後相關 QA,一卡通會更新在官方網站,提供用戶參考。

同時,更新之後,儲值金餘額顯示屬於一卡通電子支付業務,將改在 LINE Pay 服務主頁下的一卡通電子支付頁面顯示。原因係因為 LINE Pay 發現,多數用戶基於隱私考量,並不願意在錢包頁直接顯示電子支付的儲值金額,故 LINE 錢包決定不再顯示儲值金額。

配合本次 LINE Pay 改版,如有造成用戶不便之處,一卡通公司也祈請用戶諒解,後續朝更便利民眾使用的方向努力,規劃行銷回饋方案。一卡通公司強調,配合 LINE Pay 進行相關改版作業後,一卡通電子支付對於用戶及商戶的各項服務都維持不變,未來一卡通持續強化電子支付的服務,讓用戶更清楚一卡通電子支付所提供的金融支付服務的便利與體驗。一卡通公司也將持續傾聽用戶及商戶心聲,致力提供良好的支付體驗,也希望用戶及商戶能繼續給予支持及提供反饋意見。

想看小編精選的3C科技情報&實用評測文,快來加入《T客邦》LINE@
janus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曾為多家科技雜誌撰寫專題文章,主要負責作業系統、軟體、電商、資安、A以及大數據、IT領域的取材以及報導,以及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