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廠不講VR都說「元宇宙」,微軟和Meta的元宇宙佈局有何不同?

現在大廠不講VR都說「元宇宙」,微軟和Meta的元宇宙佈局有何不同?

現在講「VR」、「虛擬實境」 都過氣了,大公司要講都講「metaverse」、「元宇宙」。對於元宇宙的控制戰悄悄開打,其中,微軟和剛剛從Facebook改名的Meta則是戰場上率先發力的兩名「一級玩家」。

微軟將向旗下Team軟體2.5億名使用者提供更具沉浸感虛擬世界,也就是所謂的「元宇宙」。在此之前,Facebook也剛剛宣佈了自己的虛擬現實會議願景,甚至直接將公司名字改成Meta,以反映他們對虛擬世界的重視。

這兩家公司都表示,使用者可以自行創建化身,也就是自己的卡通形象,從而在不同的虛擬世界間自由穿行。對職場人士來說,這意味著可以跟同事一起參加會議、休閒娛樂。

現在大廠不講VR都說「元宇宙」,微軟和Meta的元宇宙佈局有何不同?

但這番願景的重要環節尚未真正實現,包括技術基礎、不同的元宇宙之間的資料互通標準都還沒確立。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看看,目前先站上跑道的兩大巨頭,誰的佈局比較實際?

「虛擬形象」是否能讓使用者接受?

作為第一步,微軟表示Team使用者將能在明年上半年以虛擬化身形式出現在網路會議中。Teams主管傑瑞德·斯帕塔羅(Jared Spataro)預計,在視訊會議中會設計一個窗口,「專門顯示一個與你對話的卡通角色不會感覺太突兀」。

相比而言,Facebook則更加直接地挺進了虛擬現實,他們開始公開測試Horizon Workrooms,這款免費應用程式可以讓員工通過Oculus眼鏡在虛擬辦公室里一起工作。每個使用者都有一個卡通化身,但只有軀幹,沒有雙腿。

他們還通過立體聲技術為員工提供更強的沉浸感,使之可以根據自己所在位置聽到房間里不同地方發出的聲音。

目前,每月至少使用Team服務一次的使用者達到2.5億,而Facebook現有的職場通訊軟體僅有700萬付費使用者,專家認為,這使得職場人士更有可能在Team平台上體驗新的元宇宙技術。

已經向增強現實領域投資的風險投資家彼得·巴利特(Peter Barett)認為,將會議中的化身與真人臉部結合起來,或許是一種更明智的做法,可以在初期讓人們更適應與卡通版同事的互動。

硬體的規格與舒適性

專家也針對虛擬替身表示了潛在的擔憂:目前還不清楚人們是否會歡迎這種新型虛擬工作方式,或者是否會感到滿意。

巴利特表示,當員工經歷了疫情的折磨後,再在他們的身上強加更多的數位化互動方式,對已經缺失的真人互動並無幫助。

「我們都已經在Zoom上經歷了太多互動,現在需要的可能是跟真人相處。」

多數使用者可能都會發現VR(虛擬實境)和AR(擴增實境)頭盔不夠舒適,短期內難以適應這種種干擾性。這就意味著新的虛擬現實體驗在硬體上「必須表現非凡,才能克服設備帶來的負擔。」

目前Meta有自家的Oculus硬體,而微軟先前也開發了hololens,現在進化到hololens 2。不過,兩者無論是在價格、目標用戶、使用的目的性上來說都是有著極大的差異。

現在大廠不講VR都說「元宇宙」,微軟和Meta的元宇宙佈局有何不同?

用在哪裡?

目前公布的訊息來看,雖然微軟與Meta初期都針對虛擬會議來發表第一波初期的應用。但是,看起來微軟的佈局會注重在專業的工作環境上,而Meta則更像是一種社群的應用。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教授薩拉·羅伯茨(Sarah Roberts)補充道,當今的遠端工作人員本已經離開了實體辦公室,倘若要讓他們重新回歸虛擬辦公室,那就會導致疫情以來獲得的對工作和生活的掌控感再度喪失。

「以新的虛擬形式工作,似乎會讓原本遠端工作的人重回一種被掌控的形式。」她說。這些辦公室生活用品的重新出現,就算是虛擬的,也表明「管理者想要保持對勞動者及其活動的控制。」

儘管面臨潛在風險,還要在吸引人們採用新的工作模式時面臨不少障礙,但科技公司卻認為,當員工無法全部回到實體工作環境時,元宇宙將成為一種促進合作的有效方式。

與此同時,對於積極開發元宇宙的科技公司來說,率先將這項技術融入職場還有另外一大好處:有機會創造一個人們可能在更廣泛的工作生活中隨時相伴的虛擬形象。

不過,如果當你在元宇宙離開辦公室,進入社群去與其它人互動的時候,這時就有了個人隱私的問題要考量。

微軟人工智慧和混合現實技術專家亞歷克斯·基普曼(Alex Kipman)表示,在不同的元宇宙之間穿梭就像如今在網路瀏覽不同的網站一樣,但與現在不同的是,使用者在四處走動的時候可能希望攜帶一個統一的數位身份。

現在大廠不講VR都說「元宇宙」,微軟和Meta的元宇宙佈局有何不同?

而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前主席、布魯金斯學會院士湯姆·維勒(Tom Wheeler)對此表示了隱憂。

他表示,作為一個可能吸引許多人創造個人化身的地方,Facebook可能會在使用者穿梭於不同的元宇宙時,使用這種新的數位身份來追蹤個人資料。

「關鍵在於,我的數位化身將不停地在各個元宇宙創造出數位個資。」維勒說,「這些個資能在不同的地方通用嗎?這可不是當今網路的運作方式。」

相容度和開放度存疑

元宇宙之間相互關聯的技術基礎尚未打好,而且儘管多數企業都在口頭上承諾將會相互相容,但實際上真正的開放程度仍未可知。

為了往來於不同的元宇宙,就需要使用一個類似於網路瀏覽器的通用工具。微軟已經率先開發了這樣一項名為Mesh的服務——基普曼預計,Facebook等公司也會很快跟進,因為他們也希望能將各種虛擬體驗廣泛整合。但實現這些計畫的通用技術標準尚未敲定。

即便業界最終就標準達成一致,但企業會在多大程度上採納這些標準,或者會在多大程度上向其他企業開放自己的虛擬現實世界,也仍未可知。

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數位公共基礎設施研究所主任伊森·扎克曼(Ethan Zuckerman)表示,Facebook向來對第三方開發者在其服務上的活動嚴加限制。允許從其他地方使用數位分身可能只是最限度的開放,但也代表了「非常有限的互通性」。他補充。 

 

NetEase
作者

網易科技,有態度的科技門戶!關注微信公眾號(tech_163),看有態度的深度內容。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