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拍才對味?- 影音創作者心法大公開

怎麼拍才對味?- 影音創作者心法大公開

一個人,一支手機,不需要繁複的拍攝設備,也不需要多麼艱深的攝影技術,現在只要有一個 Google 帳號,不需要什麼特別的門檻,馬上就可以成為一個 YouTuber 或 Vlog 影音創作者。,但問題是在影音創作者當道的現在,如何發揮自己的個人特色與魅力,在茫茫大海的眾 YouTube 頻道當中脫穎而出,進而獲得觀眾青睞,甚至獲得「網紅」界的一席之地,就是 YouTube 領域中最不為人知的秘辛之一。(你可能同時也會對Vlog 器材推薦感興趣)

文章目錄

還記得在之前的報導中,我們曾經做過「領軍YouTuber該挑哪一台」的Vlog相機專題,在這篇特別企劃中,我們將用更綜觀性的綱領來引導你如何踏入 YouTuber 界,包含了創意與企劃的發想、攝影拍攝器材的挑選、周邊器材的應用、剪輯軟體的選擇、剪輯技巧、初學者常犯的錯誤、解讀 YouTube 平台數據,以及如何依據數據分析拍攝出更受歡迎的影片。

創意與企劃的發想

有些創作者依靠本身的天賦與魅力,加上一些機運而成為為人稱道的 YouTuber,有些人則仔細評估過市場需求,依據自身優勢與條件,衡量出自己切入影音市場的角色與定位。至於該用什麼樣的人設、身份與形象出現在大眾眼前,乃至於獲得成功,這始終是眾多新手影音創作者前仆後繼地踏入 YouTuber 領域中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市場評估

在踏入 YouTube 領域時,最重要的始終就是企劃與發想能力,這很大程度決定了頻道未來的方向以及經營方針,像是在規劃頻道初始方向時,可以先問問自己,目前這領域有哪些領銜者?這個領域的 YouTuber 發展得如何?有哪些前景?如果再加上自己的個人特質,能夠與目前的市場做出哪些區隔?或甚至是更長遠一點的問題,例如目前在這領域的頻道獲利能力如何?這些都是必須要審慎評估的。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進入門檻,進入一個領域之前,如果有成功的範本可以參考當然是最好,但看到成功範本的同時,不妨也可以思考一些問題像是:自己能否超越他?能否做到這種程度?或是自己與對方比起來有哪些優勢與劣勢?

企劃的執行在規劃一個主題時,需要考慮的是這東西有人做過嗎?我可以做出哪些特點?

選題的重要性

由於目前 YouTube 市場已漸趨飽和,如果要在這個領域獲得突出的注目程度,頻道僅只有一項特色是不夠的,如果能夠符合「分眾」與「獨特」兩項要素,往往比單純的頻道能夠獲得注意。舉例來說,「料理」是很常見的頻道類型,但如果結合第二種元素,例如:料理+型男、料理+簡單易上手、料理+ASMR、料理+地方特色美食⋯⋯擁有複合元素的頻道,往往就具備更多曝光的有利條件。簡單來說,若是越大眾的題材,越需要發展出自己的獨有特色與人設,而如果頻道本身的題材就夠獨特,已經具備分眾的特點,那麼可以考慮往深度(專業化)與廣度(大眾題材化)方面來發展,較能夠留住老觀眾並開發新讀者。

分眾市場掛帥在嘗試經營新頻道時,宜先鎖定同樣主題拍攝多部影片確立頻道主題為妥。

器材挑選:手機還是相機好?

在開始正式拍攝之前,許多人會問的一個問題是:該用什麼器材拍攝?我該用手機就好,還是專門買一台相機來拍攝?其實這個問題完全是依照自己的需求而定,用手機來拍攝並不是不行,雖然說目前的高階手機愈來愈往影音多功能需求靠攏,比方說 Sony Xperia Pro-I 有專業的錄影模式,但手機還是存在些許的硬體限制;與之相對的,相機雖然能夠在拍攝與畫面上創造更多變化,但更高的製作成本、需要額外人手來多機作業的缺點也隨之而來,因此如何審視自己的需求來挑選適當的器材也是一門學問。

找出適合自己的器材手機相機各有強項與優缺點,釐清自己的需求再來找器材準沒錯。

手機挑選的小撇步

用手機拍攝是最輕巧沒有負擔的,也是進入門檻最低的一種拍攝方式(或者說幾乎是零門檻),但在用手機拍攝之前,還是有一些要點需要注意。比方說,你的手機能夠使用多顆鏡頭嗎?有哪些錄影格式可以選擇呢?實拍的顏色/低光拍攝效果/對焦反應是足夠使用的嗎?自拍鏡頭跟主鏡頭拍攝效果會差很多嗎?手機鏡頭在手持自拍時視野會太窄嗎?此外收音問題也是必需要注意的重點,由於目前主流的中高階手機大多不具備3.5mm耳機孔,因此大多需要透過轉接線或是其它方式來使用麥克風,這些都是必需要注意的。

Vlog手機高階手機大多往影音需求靠攏,當中也不乏合適的機種可選擇。

相機會是個好選擇嗎?

相機具備比手機更好的拍攝條件,在畫質的表現上也比手機要來得更加出色,舉例來說,在淺景深、4K以上的解析度都明顯比手機的表現還要更好,但在使用上的門檻也比較高,舉例來說,使用者必須要先弄清楚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門、ISO感光度),以及各個焦段的應用掌握,此外相機也有更好的周邊配件擴充性。

錄影相機相機錄影功能也越來越精進,加上配件可實現更好的拍攝效果。

周邊器材的運用

雖然說一台手機就可以拍攝個人影音,但如果有更好的周邊配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拍攝品質,並提升閱聽眾的觀賞感受。雖然說初期需要投入一定的預算在這些周邊配件上,但這些好用小物帶來的品質提升可以說是相當值得的。

第一優先必定是麥克風

收音品質極大程度的關係到了觀眾的收看感受,也是影響影片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我們在看影片時,除了視覺感受之外,第二受到刺激的感官就是聽覺了。在 YouTube 觀眾選擇眾多的環境下,收音不佳的影片很容易會被觀眾察覺,進而影響影片的續看率。目前無線與有線麥克風都有很多種選擇,如果你是以人聲為主的頻道,那麼麥克風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投資。

外接麥克風麥克風一般分為機頂式與領夾式,前者可收錄一定環境音,後者則以人聲為主。

外接螢幕也是解法

如果你是使用相機來拍攝,並且有更近一步的拍攝需求,例如要追求精準的B-Roll、追求曝光與構圖不失誤、或是無法再次重來的重要商業案,那麼外接螢幕也是相當必備的拍攝周邊,好的外接螢幕可以提供更多的顯示數據,除了基本的格線之外,還可以改變顯示比例、顯示峰值、波形圖、斑馬紋、偽色,有些高機機種甚至提供了外錄功能。

不只是監看外接螢幕也是很值得的投資,除了提供更清晰的視野,也有諸多功能可以支援。

口才救星提詞機

如果你原本不太擅長面對鏡頭,同時也不是能夠發揮侃侃而談天賦的人,沒辦法即興所致連珠炮發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但你卻又具備很好的文案能力,這樣提詞機絕對是必備且重要的一項周邊,它的運作原理是用一面單向反射玻璃安裝在鏡頭前方,你可以將整理好的文案內容用手機或平板顯示,再搭配內建的App播放,如此一來就可以實現雙眼正對鏡頭但卻又不間斷、不NG,持續說話的拍攝效果。

素人也能上陣提詞機搭配整理好的文案,即使是素人也能夠在鏡頭前口才便給。

剪輯軟體的使用法門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剪輯軟體概分為四種,分別是蘋果的 Final Cut Pro X、Adobe 推出的 Premiere Pro、訊連科技的威力導演,以及 Blackmagic Design 開發的 DaVinci Resolve,各有不同的優缺點,第一種有完善的特效與各種資源,但較適合蘋果系統使用且買斷金額較高,第二種訂閱制較有彈性但較常遇到閃退問題,第三種入門最易但功能也較受限。

軟體的選擇每種剪輯軟體都有不同的優缺點,好在多數皆提供了試用版讓使用者多多嘗試。

剪輯佈局與節奏的掌握

剪輯工作可以說是勞力密集的產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去投入,目前隨著影音製作的規模逐漸提升,也提高不少剪輯人才的需求,雖然說剪好一部片有許多方法,但要把既有的素材給完整發揮,對剪輯功力還是相當吃重的。在十分鐘以上的長片時,通常會比較講求「節奏」的呈現,像是段落清楚、主題明確、開始與結尾互相呼應。比較常見的做法有幾種,一開局先破題,開頭先剪幾段主要片段的精華約10秒左右再進入正片,或是一開始先丟三四個主要問題給觀眾,引起閱聽者的好奇心,再透過接下來的片段一一解答。

影片的節奏節奏是很重要的,好的節奏可以讓閱聽者不間斷地看完影片。

埋梗與安插有趣的點

在規劃剪輯佈局的時候,一般會避免同樣一個場景使用過久,比如說在主要對人講話的 A-Roll 持續一段時間後,就適當的切入情境或是產品的B-Roll來創造新鮮感。而在傳達比較艱深的知識性內容時,可以規劃每間隔一定時間(約2分鐘)埋一個有趣的梗,讓觀眾覺得不會這麼枯燥,如果片長超過15分鐘時,建議可以在中間安插只有純音樂與畫面,沒有人聲的轉場長鏡頭,讓觀眾的感官可以獲得適度的轉換與休息。

埋梗的重要性「想梗」是很重要的,如何不斷地刺激觀眾提升續看率是重要的議題。

初學者常犯的錯誤

在踏入影音創作者的行列時,許多初學者經常犯了不該犯的錯誤,空有一身才華與技術卻無法獲得觀眾青睞,其實問題還是出在一些根本的小錯誤上,如果能在開始經營時避免這些小錯誤,獲得觀眾注目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升。

音量始終是大問題

許多人經常會忽略的一點是音量匹配的問題,在開場跟中間配樂部分的音量太過大聲,影響到主要的閱聽體驗。不必覺得自己配的音樂很好聽就把它給調大聲,在有人為主的鏡頭中人聲始終是重點,音樂大多用在陪襯跟蓋過底噪上。一個判斷基準是如果把字幕遮住,看的人仍然能夠清楚聽出影片中人的口白細節,那就是合理的音量配置,如果真的很想要讓音樂有突出的表現,可以再安排僅有音樂無人聲的轉場 Part 讓頻道更有特色。

音量匹配在調整剪輯片段時需注意音量問題,太大聲的背景音樂只會構成多餘的干擾。

避免繁複的過場

有些剪輯軟體會內建一些比較基礎的轉場效果,初學者在剛上手時也經常迫不及待的想要嘗試套用各種效果,這樣做並非不行,但需要注意的是內容始終是最重要的,轉場僅只是輔助而已,過於複雜的轉場會喧賓奪主,並且干擾越聽者的體驗。舉個例子來說,太過花俏的轉場看起來會像是學生在做報告時套的 PowerPoint 轉場,廉價且沒有重點。

濫用過場剪輯新手常犯的錯誤是濫用過場效果,過多效果會讓影片顯得廉價。

勿自我感覺良好

雖然說拍片是重現自己內心的劇場,在螢幕上演給觀眾看,但這並不代表可以在螢幕上盡其所能地做自己,除非完全不需要點閱量,不然製作符合大眾口味的影片仍然是創作者的要務。要記住的一點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未必會是大眾喜歡的東西,自己想做的事情與大眾想看的事情必定會存在差距,因此,透過有趣的「企劃」來命題,並透過特殊的「人設」來作出區隔度,是初學者必須要會的功課。

無意義的卡司表想要做出特色是好事,但類似這種沒有意義的卡司表其實沒有必要。

如何拍出更好的影片?

許多人經營頻道經常會遇到瓶頸,如何總結目前的經驗並做出新的突破,或是調整目前的做法並依此轉型,是許多人會的課題,這邊總結了新興頻道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並大致總結目前的演算法特點,幫助你釐清頻道的長遠規劃方向。

業配為主、還是觀眾為主?

在頻道有一定成效之後,該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頻道的盈利方向為何?是該以接業配為主,還是以點閱量掛帥的觀眾為主?雖然說這兩者本身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像是必須要有一定的流量才能夠吸引廠商業配,不過這兩種策略本身經營方式會略有差異,新興的頻道經營者可以仔細思考這個問題。

是否有做出自己獨特的特色?

競爭者眾多也代表在這領域隨時有被後進者超越的可能,雖然說訂閱數量幾乎不太會往下掉,但創造自己的獨有特色也是很重要的課題,在前面的篇幅中我們有提到,受到注目的頻道必須要具備至少二項以上的特色,讓人在該領域很能夠很容易的聯想到你。除此之外,在經營時也可以適當地加入自己獨有的口頭禪或是片頭尾,將自己的影像產出給符號化,若能夠引起大眾模仿,或甚至衍伸變為「梗」就算是十分成功了。

YouTuber 其實也算廣義的「演員」有流量就有金錢,在顧及專業化的同時,也要思考何為符合大眾口味的影片。

週期更新雖然重要,但是⋯⋯

幾乎所有的 YouTube 頻道指南都指出週期性更新是相當重要的,這句話並沒有錯,頻繁更新的頻道更能夠吸引觀眾訂閱,但問題是有許多創作者為了達到所謂「週更」,犧牲了影片的品質,並且在沒有創作點子的狀況下硬拍廢片,這就導致頻道中為了維持更新頻率的影片表現不佳,進而被演算法降低權重,雖然訂閱數可以透過頻繁的更新來提升,但平均觀看數對頻道的整體擴散率仍然有很重要的影響,這點新手創作者也必需要注意不要顧此失彼。

學會解讀YouTube平台數據

目前最大的影音平台 YouTube 已經有提供相當實用的後台數據,讓影音創作者們可以分析影片成效,再吸收經驗拍出更受歡迎的影片。然而 YouTube 後台操作稍嫌繁複,若是初學者往往很難有效的操作並解讀其中數據。

後台數據

目前 YouTube 後台提供相當多的數據監看,例如在上片之後可以看到最新一部影片的成效,能夠讓你知道新影片的觀看次數在頻道中的排行;數據分析面板則能夠讓你知道過去一個月的觀看次數、近期的熱門影片。而在單一一部影片的數據分析中,你也能夠看到點閱數的成長趨勢、影片的續看率曲線、觀眾常停留的片段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數據。

後台數據監看後台數據是很重要的一環,可以幫助創作者分析拍出更好的影片。

影片續看率很重要

在 YouTube 較早期(約2-3年前),比較聳動的標題與主題確實能夠獲得觀眾青睞,但在近1-2年 YouTube 調整了演算法,避免這種農場型影片太過氾濫,也對詐騙型標題黨做出逞罰,目前主要會受演算法青睞的影片必須要片長10分鐘以上,同時在後台數據上,觀眾的續看率必須要維持一定的比例,理想是四成以上,如果續看率能超過50%就算是很好的表現,現在續看率較高的影片更能夠獲得演算法推薦,這也意味著更容易被大眾所看到。

續看率是指標影片續看率十分重要,是決定頻道是否會被演算法青睞的指標之一。

創作者是條漫長且艱辛的路

行文至此,算是對當影音創作者會遇到的各項問題提供了大致上的解答,然而在經營個人頻道時經常會遇到許多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有些問題並非只有一種答案,而是要靠自己吸收理解、觸類旁通後才比較能夠解決。在這時代,「有毅力」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加上個人魅力、獨有特質、以及一點機運,才有出頭的可能。

創作者之道影音創作者不是一條簡單的路,除了有毅力之外,也要有特色與機緣才能脫穎而出。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Sony Ear Duo- 無線開放式耳機內建語音助理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Furch
作者

前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現任furch lab 攝影實驗室站長,Canon Taiwan合作講師、Sony Taiwan講座講師、正成貿易合作講師、Sony Pro Support攝影師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