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開發團隊主管談:微軟精心打造的 Vista 系統,為什麼死得這麼快? 2018年3月01日 09:08回應 翁子育 說一句實話:可以的話蘋果早就做了, 還等到微軟? 行動裝置跟電腦本來就是完全相反的操作體驗, 就像掃把跟拖把, 看似相近實則不同, 而二者不可互相替代 電腦的螢幕大, 操作距離遠, 使用者用滑鼠控制, 操控精細, 所以螢幕上可以呈現大量細節, 行動裝置則完全相反, 螢幕小, 操作距離近, 用手指做粗略的操控, 所以螢幕上不能顯示太多東西; Windows桌面照比例縮小到五吋十吋看起來就是一團, 沒辦法點選, 而電腦螢幕用觸控, 則根本不會有人打字打一打再把手伸出去滑螢幕; 所以微軟想用一套系統通吃所有的裝置跟不同客層的用戶, 本身就是癡心妄想, 只會造成大災難
前開發團隊主管談:微軟精心打造的 Vista 系統,為什麼死得這麼快? 2018年2月28日 08:36回應 微軟團隊從XP世代以後就得了一種"我不把UI/UX弄得一塌糊塗就會死"的不治之症, 所以不管使用者會不會不習慣,每次改版都要把界面弄得面目全非, 如果原本是在手上的就移到肛門, 腳趾變成手趾, 原本看得見的全部藏起來, 看不見的全部移出來 到了Windows 8/10世代更妙, 二套不同的控制界面在同一個系統裡面打架, 除了原本的控制台以外多了平板的裝置設定, 弄得二邊都只有半套
Nintendo Switch發佈史上最低成本遊戲體感遊戲套件「Labo」,用厚紙板吊打索尼、微軟的高科技 2018年1月19日 05:35回應 問題就是紙做的, 玩沒幾下就爛了,還要考慮家庭消費者往往有破壞力比較強的兒童, 如果爸媽私心都自己玩可能會耐久一點
差了 28 歲的蓋茲和祖克柏,他們在哈佛有著同一位老師 2017年10月31日 05:09回應 Steve夾不死 跟 Bill該死 思維模式的差異, 在日後各自公司的產品上發生了巨大的差異, Apple站在使用者本位思考, 從設計師的角度開發產品, 微軟站在研究者本位思考, 從工程師的角度開發產品, Apple想的是"這個東西要怎麼樣才好用", 微軟想的是"這個東西真酷, 就把它放進去吧" 結果就是Apple每次出新產品就造成瘋狂, 微軟每次更新產品就搞得人發狂, UX/UI總是差勁無比; 微軟並不乏開創性的想法, 但是每每在商品化以後, 最後做出不受歡迎的產品
台灣版特斯拉?國產電動車 Thunder Power 發表,售價 245 萬元起、豪華版台幣600萬元 2017年8月10日 05:15回應 那Apple是美國品牌, 就全部是美國設計, 美國製造, 只雇用美國人?
連正義聯盟都來了,為什麼DC的超級英雄電影始終就是幹不過漫威? 2017年5月16日 12:11回應 《蝙蝠俠》三部曲不太老少咸宜,但仍然稱得上是優秀的電影,票房也都不錯。至少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應該足夠有能力把《貓女》帶出來拍部獨立電影了?結果並沒有。 貓女的獨立電影在2004年就出了喔, 比 "蝙蝠俠:開戰時刻"(2005)還早; 本文的立場有失中肯, 以漫畫出版來說DC的盛世比漫威更早出現, 甚至電影也是, 80-90年代初期的蝙蝠俠跟超人系列電影都很成功, 當時的漫威電影連八字都沒一撇, 二家的漫畫風格可說是各有擅長, 問題只是在於現今的電影市場對合何者接受度較高, 而相比起來DC屬於"老少咸宜"的作品較少, 如果DC真的不了解漫畫或超級英雄, 這間出版商早就該倒了, 不是嗎
回顧 Windows 1.0 到 Windows 10,每一代視窗的模樣你還記得嗎? 2017年1月24日 17:28回應 微軟到現在才稍微搞清楚, 行動裝置跟電腦的操作體驗是完全相反的, 電腦觀看距離遠, 顯示的螢幕大, 可以同時在畫面上顯示很多內容, 也因此需要精細的點擊操作, 適合滑鼠和鍵盤輸入; 行動裝置則正好相反, 因為螢幕普遍在5-10吋, 畫面上不可能塞入太多東西, 也就不需要精細的輸入方式, 適合使用手指; 二者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使用方式, 真的可以二合一的話, 說真的Apple早就先做了, 但是到今天Mac上仍然沒有觸控螢幕 這不是使用者接受度的問題, 是人類身體構造上的限制, 坐在離電腦螢幕前約1公尺打字, 不可能再伸出手指去點螢幕, 相反如果把24吋電腦螢幕顯示的畫面縮小到只有5吋大, 手指也沒辦法精確點擊那細小的各種內容
前開發團隊主管談:微軟精心打造的 Vista 系統,為什麼死得這麼快?
回應
翁子育 說一句實話:可以的話蘋果早就做了, 還等到微軟? 行動裝置跟電腦本來就是完全相反的操作體驗, 就像掃把跟拖把, 看似相近實則不同, 而二者不可互相替代 電腦的螢幕大, 操作距離遠, 使用者用滑鼠控制, 操控精細, 所以螢幕上可以呈現大量細節, 行動裝置則完全相反, 螢幕小, 操作距離近, 用手指做粗略的操控, 所以螢幕上不能顯示太多東西; Windows桌面照比例縮小到五吋十吋看起來就是一團, 沒辦法點選, 而電腦螢幕用觸控, 則根本不會有人打字打一打再把手伸出去滑螢幕; 所以微軟想用一套系統通吃所有的裝置跟不同客層的用戶, 本身就是癡心妄想, 只會造成大災難
前開發團隊主管談:微軟精心打造的 Vista 系統,為什麼死得這麼快?
回應
微軟團隊從XP世代以後就得了一種"我不把UI/UX弄得一塌糊塗就會死"的不治之症, 所以不管使用者會不會不習慣,每次改版都要把界面弄得面目全非, 如果原本是在手上的就移到肛門, 腳趾變成手趾, 原本看得見的全部藏起來, 看不見的全部移出來 到了Windows 8/10世代更妙, 二套不同的控制界面在同一個系統裡面打架, 除了原本的控制台以外多了平板的裝置設定, 弄得二邊都只有半套
Nintendo Switch發佈史上最低成本遊戲體感遊戲套件「Labo」,用厚紙板吊打索尼、微軟的高科技
回應
問題就是紙做的, 玩沒幾下就爛了,還要考慮家庭消費者往往有破壞力比較強的兒童, 如果爸媽私心都自己玩可能會耐久一點
台灣電競正名!立院三讀通過將電競正式納入運動產業,並允許政府投資
回應
這樣一來年輕選票就鞏固了, 2018沒有問題, 除此之外看不出這比任何其他的民生法案更有急迫性
差了 28 歲的蓋茲和祖克柏,他們在哈佛有著同一位老師
回應
林威宏 Nokia正好是被微軟搞垮的
差了 28 歲的蓋茲和祖克柏,他們在哈佛有著同一位老師
回應
Steve夾不死 跟 Bill該死 思維模式的差異, 在日後各自公司的產品上發生了巨大的差異, Apple站在使用者本位思考, 從設計師的角度開發產品, 微軟站在研究者本位思考, 從工程師的角度開發產品, Apple想的是"這個東西要怎麼樣才好用", 微軟想的是"這個東西真酷, 就把它放進去吧" 結果就是Apple每次出新產品就造成瘋狂, 微軟每次更新產品就搞得人發狂, UX/UI總是差勁無比; 微軟並不乏開創性的想法, 但是每每在商品化以後, 最後做出不受歡迎的產品
台灣版特斯拉?國產電動車 Thunder Power 發表,售價 245 萬元起、豪華版台幣600萬元
回應
那Apple是美國品牌, 就全部是美國設計, 美國製造, 只雇用美國人?
今天的我沒有極限!阿斯拉1:1實車現正在台北三創展出中!
回應
既然是展示用模型, 機械結構等等就不說, 但做到一比一可是輪胎連胎紋都沒有, 就有點怪怪的
連正義聯盟都來了,為什麼DC的超級英雄電影始終就是幹不過漫威?
回應
《蝙蝠俠》三部曲不太老少咸宜,但仍然稱得上是優秀的電影,票房也都不錯。至少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應該足夠有能力把《貓女》帶出來拍部獨立電影了?結果並沒有。 貓女的獨立電影在2004年就出了喔, 比 "蝙蝠俠:開戰時刻"(2005)還早; 本文的立場有失中肯, 以漫畫出版來說DC的盛世比漫威更早出現, 甚至電影也是, 80-90年代初期的蝙蝠俠跟超人系列電影都很成功, 當時的漫威電影連八字都沒一撇, 二家的漫畫風格可說是各有擅長, 問題只是在於現今的電影市場對合何者接受度較高, 而相比起來DC屬於"老少咸宜"的作品較少, 如果DC真的不了解漫畫或超級英雄, 這間出版商早就該倒了, 不是嗎
回顧 Windows 1.0 到 Windows 10,每一代視窗的模樣你還記得嗎?
回應
微軟到現在才稍微搞清楚, 行動裝置跟電腦的操作體驗是完全相反的, 電腦觀看距離遠, 顯示的螢幕大, 可以同時在畫面上顯示很多內容, 也因此需要精細的點擊操作, 適合滑鼠和鍵盤輸入; 行動裝置則正好相反, 因為螢幕普遍在5-10吋, 畫面上不可能塞入太多東西, 也就不需要精細的輸入方式, 適合使用手指; 二者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使用方式, 真的可以二合一的話, 說真的Apple早就先做了, 但是到今天Mac上仍然沒有觸控螢幕 這不是使用者接受度的問題, 是人類身體構造上的限制, 坐在離電腦螢幕前約1公尺打字, 不可能再伸出手指去點螢幕, 相反如果把24吋電腦螢幕顯示的畫面縮小到只有5吋大, 手指也沒辦法精確點擊那細小的各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