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金融時報》資深記者派翠克・麥吉(Patrick McGee)新書《蘋果在中國》,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在中國的深度布局已遠超外界想像。從iPhone的全球熱賣,到中國生產鏈的快速擴張,這段科技與政治交織的「聯姻」如今看來,似乎已到了無法輕易分手的地步。
庫克的中國路:500萬就業與紅色供應鏈的代價
在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主導下,公司將近9成硬體生產都交由中國進行,並投入逾550億美元的年投資。根據書中披露的內部數據,蘋果還在當地創造了約500萬個工作機會。看似雙贏的局面,卻也讓蘋果深陷於中國的政策框架內,包括配合下架VPN應用、將用戶資料儲存在中國本地伺服器等,都顯示出這間矽谷巨頭對政治現實的妥協。
書中更指出,蘋果在中國的供應鏈夥伴除了為蘋果大量生產,也間接將製造 know-how 傳遞給華為、小米、Vivo 等本土品牌,催生了所謂「紅色供應鏈」。如今這些中國品牌已能打造出部分技術超越蘋果的旗艦機種,並在印度與東南亞市場反超銷量。庫克多次強調,蘋果在中國創造了超過500萬個就業機會,年投資額一度高達550億美元,堪比一個國家級的經濟建設計畫。
從壓榨工廠到個人夢想
在中國工人開始大規模生產蘋果產品不到15年後,中國消費者也開始瘋狂購買這些產品。對某些報導者而言,單純將蘋果與壓榨、低工資與防自殺網畫上等號,是對這段歷史的簡化。
「蘋果手機在中國象徵著成功,帶著一種美國式的個人主義味道,」書中記者回憶道。對許多工人來說,能參與蘋果產品生產本身就是一種榮耀,而在中國都市生活多年的人會發現,大多數民眾的生活品質確實在2010年代明顯改善。某些面向來說,當時的中國科技應用甚至比美國更為進步。
然而,這段蜜月期也並非毫無代價。隨著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掌權、言論自由與勞權環境收緊,蘋果也逐步做出政治上的讓步,包括配合下架《紐約時報》App、將中國用戶資料儲存在境內伺服器,並中止部分獨立審計行動,引發對其企業道德底線的質疑。
書中也指出,習近平上任後推動「中國製造2025」計畫,以期實現科技自主化,而蘋果無意間成了這項計畫的幕後推手。從多點觸控玻璃到零組件製造,蘋果培養出一整條供應鏈,也讓華為、小米、Vivo 等中國品牌迅速掌握先進技術。如今,這些品牌在中高階市場已足以與蘋果抗衡,甚至在某些國家超越其市佔率。
蘋果是「中國製造」的無聲推手?
有趣的是,蘋果不僅是中國製造業的客戶,更被麥吉形容為習近平「中國製造」藍圖的重要推動者。透過大量資金與人才交流,蘋果協助建立起快速、彈性且高品質的製造網絡。麥吉甚至寫道,這場長達20年的轉型「就像柏林圍牆倒塌那般具有地緣政治意義,只不過是以蘋果為主角」。
在中美科技緊張升高的情勢下,蘋果的角色也變得尷尬。一方面倚重中國供應鏈與市場,一方面又受到美國內部壓力,要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川普任內曾視察蘋果在德州的工廠,試圖象徵「製造業回流」,但該廠實際上仍需中國工程師支援才能運作,成為一種現代全球化的諷刺寫照。
《蘋果在中國》一書並非單純批判某一方,而是揭示全球化下企業、國家與勞工之間錯綜複雜的連結與矛盾。麥吉直言:「這不僅是中國製造蘋果的故事,也是蘋果製造中國的故事。」
- 延伸閱讀:iPhone 恐慌性購買?蘋果:上一季未有明顯改變,但將調整供應鏈分配
- 延伸閱讀:前英特爾CEO:蘋果難將製造業帶回美國,重建完整供應鏈恐需數十年
- 延伸閱讀:川普關稅新政打擊蘋果供應鏈,蘋果可能透過五種方式減少不利影響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