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求職者投AI履歷,企業用AI拒絕履歷:美國求職環境正變成AI對決 AI的軍備戰爭

求職者投AI履歷,企業用AI拒絕履歷:美國求職環境正變成AI對決 AI的軍備戰爭

AI 正快速重塑求職流程,甚至把履歷逼上末路。根據《紐約時報》報導,LinkedIn 現在每分鐘處理多達 11,000 份申請,比去年增加 45%。這股潮流並非人力市場蓬勃,而是 AI 自動化系統不斷生成「履歷垃圾」,讓人資部門幾近崩潰。

不只是生成工具,現在還有 AI 代理人可自動幫你找工作、套用關鍵字、送出應徵信,求職者只需點下訂閱。結果導致履歷同質化嚴重、誠意難辨,正職缺甚至一開就被 1,000 多份 AI 自動履歷洗版,像是 HR 顧問 Katie Tanner 的案例,三個月仍清不完一個職缺的申請。

應徵與篩選進入「AI 對 AI」軍備競賽

企業為應對洪水般的履歷,只好也啟動 AI 系統反制。像是美國速食連鎖 Chipotle 就採用名為 Ava Cado 的 AI 聊天機器人,據稱能將招聘時間縮短 75%。但這樣的對策卻變成雙方不斷升級的技術對決——AI 自動寫履歷,AI 自動刷人選,雙方愈玩愈快,卻更難產生人與人的實質連結。

諷刺的是,連 AI 公司自己都對這種做法感到頭痛。Anthropic 就公開呼籲使用者「別用我們的 AI 來寫履歷」,顯示技術本身也正在反噬原本應該服務的人類。

模板化、偽造與偏見問題逐漸浮現

Resume Now 的調查顯示,高達 78% 的主管認為「包含個人細節」才代表求職誠意,62% 更會直接拒絕 AI 填寫過的格式履歷。而安全風險也接連爆發:2024 年美國就揭露北韓駭客假身分潛入遠距職場;Gartner 預測到 2028 年,四分之一的求職者資料將可能涉及虛構或假冒。

更棘手的是 AI 工具本身帶有的偏見。近期研究指出,多數 AI 招募系統仍會偏好「白人男性名字」,連 Workday 等大型人資平台都因「年齡歧視」而遭調查。歐盟已將「AI 招聘」列入高風險用途,美國則尚未立法明確規範,但已有數州自訂條例開始管理。

履歷可能不再是未來的解方

當履歷變得只需幾秒就能 AI 自動生成,它就失去了原本應該代表的「時間與心力」。許多企業、學界開始思考替代方案:如即時解題測驗、線上作品集審查、試用工作等,這些更難被 AI 模擬與操控的流程,也許才是真正能辨識人才的關鍵。

未來的職場,也許會是機器面試機器、機器雇用機器,人類則被排除在流程之外。要避免走向這樣的末路,從現在重新設計人性化、具溫度的招募機制,或許才是真正值得啟動的下一場「革命」。

 

 

janus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曾為多家科技雜誌撰寫專題文章,主要負責作業系統、軟體、電商、資安、A以及大數據、IT領域的取材以及報導,以及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吳同學
1.  吳同學 (發表於 2025年7月03日 19:48)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AI在履歷篩選中的應用,特別是如何透過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提升招聘流程的效率與準確性。然而,研究也指出,AI系統可能會在無意中加劇性別與種族偏見,這是由於訓練資料中固有的偏見被模型學習並放大所致。例如,研究發現,帶有白人男性名字的履歷較容易被AI系統優先考慮,而帶有黑人名字的履歷則較少被青睞。這提醒我們,在設計與使用AI招聘工具時,必須謹慎處理資料來源與模型訓練,以避免不公平的結果。類似地,娛樂城平台在設計遊戲機制時,也應考慮公平性與多樣性,確保所有玩家都能在無偏見的環境中享受遊戲樂趣。因此,無論是在招聘還是娛樂領域,AI的應用都應該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才能真正發揮其潛力,造福所有人。
娛樂城權威專家
2.  娛樂城權威專家 (發表於 2025年7月03日 23:02)
AI在求職與履歷篩選領域展現強大效能,TechBang報導指出,AI能快速分析大量資料,提升招聘效率並減少人為偏差,尤其透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準確匹配職位需求與候選人條件。此技術進步與專業球版平台追求即時數據處理及用戶精準服務的理念高度契合,雙方均致力於打造高效、穩定且使用者友好的系統,提升整體操作體驗與決策品質,展現AI技術實用性的最佳典範。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