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正快速重塑求職流程,甚至把履歷逼上末路。根據《紐約時報》報導,LinkedIn 現在每分鐘處理多達 11,000 份申請,比去年增加 45%。這股潮流並非人力市場蓬勃,而是 AI 自動化系統不斷生成「履歷垃圾」,讓人資部門幾近崩潰。
不只是生成工具,現在還有 AI 代理人可自動幫你找工作、套用關鍵字、送出應徵信,求職者只需點下訂閱。結果導致履歷同質化嚴重、誠意難辨,正職缺甚至一開就被 1,000 多份 AI 自動履歷洗版,像是 HR 顧問 Katie Tanner 的案例,三個月仍清不完一個職缺的申請。
應徵與篩選進入「AI 對 AI」軍備競賽
企業為應對洪水般的履歷,只好也啟動 AI 系統反制。像是美國速食連鎖 Chipotle 就採用名為 Ava Cado 的 AI 聊天機器人,據稱能將招聘時間縮短 75%。但這樣的對策卻變成雙方不斷升級的技術對決——AI 自動寫履歷,AI 自動刷人選,雙方愈玩愈快,卻更難產生人與人的實質連結。
諷刺的是,連 AI 公司自己都對這種做法感到頭痛。Anthropic 就公開呼籲使用者「別用我們的 AI 來寫履歷」,顯示技術本身也正在反噬原本應該服務的人類。
模板化、偽造與偏見問題逐漸浮現
Resume Now 的調查顯示,高達 78% 的主管認為「包含個人細節」才代表求職誠意,62% 更會直接拒絕 AI 填寫過的格式履歷。而安全風險也接連爆發:2024 年美國就揭露北韓駭客假身分潛入遠距職場;Gartner 預測到 2028 年,四分之一的求職者資料將可能涉及虛構或假冒。
更棘手的是 AI 工具本身帶有的偏見。近期研究指出,多數 AI 招募系統仍會偏好「白人男性名字」,連 Workday 等大型人資平台都因「年齡歧視」而遭調查。歐盟已將「AI 招聘」列入高風險用途,美國則尚未立法明確規範,但已有數州自訂條例開始管理。
履歷可能不再是未來的解方
當履歷變得只需幾秒就能 AI 自動生成,它就失去了原本應該代表的「時間與心力」。許多企業、學界開始思考替代方案:如即時解題測驗、線上作品集審查、試用工作等,這些更難被 AI 模擬與操控的流程,也許才是真正能辨識人才的關鍵。
未來的職場,也許會是機器面試機器、機器雇用機器,人類則被排除在流程之外。要避免走向這樣的末路,從現在重新設計人性化、具溫度的招募機制,或許才是真正值得啟動的下一場「革命」。
- 延伸閱讀:年薪450萬工程師因AI被裁後抱怨投800份履歷沒人理,他說問題是企業的用人策略已經被AI改變了
- 延伸閱讀:AI生成履歷國外已有57%的求職者會用,且使用付費版ChatGPT更難被人資部門「抓包」
- 延伸閱讀:Yourator推出「AI 履歷小助理」,1分鐘生成完整履歷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