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AI 領域現在根本沒有「便宜貨」可撿。前 OpenAI 技術長 Mira Murati 所創辦的 AI 新創公司 Thinking Machines Lab,雖然成立才 5 個月、產品尚未問世、營收幾乎掛零,但仍吸引投資人砸下高達 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656 億元)資金。
但若從整體產業來看,AI 確實有價值。審視各家公司的估值、成長率與實際營收,可以更清楚看出哪些企業是真正具有潛力的核心開發者,哪些則可能只是風口上的泡沫。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兩家 AI 模型公司,非 OpenAI 與 Anthropic 莫屬,兩者的成長速度驚人,正在穩穩建立整個 AI 產業的技術根基。
營收暴衝,市值仍相對「合理」
根據今年 2 月《The Information》的報導,Anthropic 當時預估全年營收將達 40 億美元,沒想到才過了幾個月就提前達標,年化營收成長已達年初的四倍。
OpenAI 的表現也不遑多讓。根據 4 月底報導,其全年營收預估為 1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936 億元),到了 6 月初,其年化營收已突破 100 億美元。
Anthropic 在 3 月的最新一輪募資中估值來到 615 億美元,市銷率(估值/營收)約為 15 倍;OpenAI 則估值達 3000 億美元,市銷率約為 25 倍。
做個對比:Altimeter 投資人 Jamin Ball 指出,包括 Snowflake、ServiceNow 等在內的十大高估值軟體公司,其平均市銷率也才約 15 倍,未來一年成長率中位數僅 11%。顯然,OpenAI 與 Anthropic 的表現遠超其他科技企業。
相較應用型新創,OpenAI 反而估值保守?
若與近來一票應用型 AI 新創相比,OpenAI 與 Anthropic 的估值反而顯得「合理」。
舉例來說,主打 AI 搜尋引擎的 Perplexity,雖然年營收從去年 1500 萬美元躍升至今年的 1.2 億美元,但其估值卻從 10 億美元狂飆至 140 億美元,對應的市銷率高達 116 倍。而 Glean、Harvey 等公司也有高達 70 倍的市銷率。
Aventis Advisors 董事 Filip Drazdou 指出:「許多估值並非基於實際收入,而是建立在這些新創所欲顛覆的市場潛力上。」以 Perplexity 為例,當初外界期待它挑戰 Google,認為估值破十億美元合理,但如今看來營收仍遠不如預期。
開發基礎模型,比做應用更有價值?
OpenAI 與 Anthropic 並非單純做應用服務,而是打造整個 AI 生態系的底層模型,就如同 Stripe 在電商支付中的地位,成為其他開發者的技術平台。
SuRo Capital 投資人 Willy Lee 甚至將兩者比作「AI 領域的 Stripe」,指出其優勢在於「技術底層深度綁定」形成強大護城河。SuRo Capital 是少數投資了 OpenAI 等高成長 AI 新創的基金之一。
目前 OpenAI 與 Anthropic 正積極向應用層擴展。Anthropic 推出的程式助理 Claude Code 已成為其營收主力;OpenAI 除了 ChatGPT,預計未來將依靠 AI 智能體與類顧問服務拓展商業模式,這也可能與 Harvey 等新創直接對決。
OpenAI 的下一步,被認為將聚焦在 AI Agent(智能體)的開發,這對像 Sierra 這類 AI 客服新創構成潛在威脅。Sierra 去年募資時估值為 45 億美元,市銷率高達 200 倍。
競爭激烈,誰才是真正贏家?
即便 OpenAI 與 Anthropic 表現亮眼,但整個 AI 領域仍充滿變數。開支巨大、離真正盈利還有距離,像 DeepSeek 這類成本更低的模型,以及 Meta Llama 等開源替代品,也可能撼動局勢。
此外,一旦市場對 AI 技術的熱情降溫,企業或消費者出現疲乏,整體成長也將放緩。不過就目前來看,OpenAI 與 Anthropic 仍是最接近「價值投資」標的的兩家 AI 新創公司。
- 延伸閱讀:前OpenAI研究員忙說「根本沒見過1億簽約金」,Meta高額挖角傳言純屬虛構?
- 延伸閱讀:OpenAI 執行長警告:別對 AI 過度信任,ChatGPT 並非萬無一失
- 延伸閱讀:Meta砸錢搶人對OpenAI造成威脅,內部備忘錄曝光:要求員工婉拒 Meta「荒謬」挖角提議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