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過撒哈拉的黃沙,探索過極地的冰雪,也捕捉過台北巷弄間的光影,對攝影師 Wilhelm Chang 來說,攝影不僅是記錄,更是透過鏡頭與世界對話,將轉瞬即逝的畫面,轉化為觸動人心的故事。這次 T 客邦很榮幸專訪 Wilhelm 分享使用 Nikon 系統走遍世界的拍攝心得,從他的器材選擇、拍攝哲學,到每一次旅程中對美的追求與探索。
攝影師|Wilhelm Chang
城市旅行
- NIKKOR Z 14-30mm f/4 S
- NIKKOR Z 24-70mm f/2.8 S
- NIKKOR Z 70-200mm f/2.8 VR S
- NIKKOR Z TC 2.0 X
登山
- NIKKOR Z 14-30mm f/4 S
- NIKKOR Z 24-120mm f/4 S
- NIKKOR Z 40mm f/2
拍攝行前規劃,讓每張照片都有故事
對於每一次的旅行攝影,Wilhelm 總會有一套縝密的準備流程,他提到,雖然已熟知自己偏好的鏡頭焦段,但仍會針對不同目的地進行詳細規劃。
「出發前我一定會先設定目標,然後再根據這些目標去設定一個拍攝計畫。」他舉例,若以「台北老房子」為主題,他會預設好圖文呈現的方式,並鎖定特定的歷史建築,如國立臺灣博物館、衡陽路上的老建築、中山堂、北門、總督府鐵道部等,作為拍攝主軸,再從這些點發散,擴及周邊景點。
國外旅行無法實地勘景時,事前的網路研究便顯得格外重要,「我會大量做研究,看很多文獻、影片、照片來當作參考,然後去回推說這個地點可能在什麼時候、用什麼器材去拍攝會是最好的。」Wilhelm 舉例,像英國 Open House 這種活動,每年開放地點和參觀路線都不同,更需要參考前人的作品來判斷所需器材,甚至做出取捨,確保重要場景能優先拍攝。
在鏡頭選擇上,Wilhelm 偏好變焦鏡的彈性,尤其在城市攝影中,「很多時候在拍攝城市風景,有些地方是地理上的侷限,像是有些建築內部空間非常狹小,沒辦法事前判斷到底空間多小或多窄,所以攜帶廣角鏡拍攝彈性比較大,需要攜帶的設備也比較少。」因此小巧、容易攜帶,焦段又夠廣的 NIKKOR Z 14-30mm f/4 S 就成了他隨身必備鏡頭。
鏡頭選擇哲學,輕便與畫質的平衡
Wilhelm 在規劃旅行攝影器材時,主要考量輕便性、多功能性與特定題材需求,在城市旅行中,Wilhelm 主要使用 NIKKOR Z 14-30mm f/4 S、NIKKOR Z 24-70mm f/2.8 S 和 NIKKOR Z 70-200mm f/2.8 VR S,如果是登山這類行程的話,則會改帶 NIKKOR Z 14-30mm f/4 S、NIKKOR Z 24-120mm f/4 S 和 NIKKOR Z 40mm f/2。
登山攝影與城市攝影在鏡頭選擇上最大的不同在於對輕便性的考量,在這些常用鏡頭中,變焦鏡的比例明顯高過於定焦鏡,Wilhelm 表示,Z mount 變焦鏡的畫質已經非常出色,除非有特殊的拍攝規劃,不然以他自己的拍攝習慣以及鏡頭表現來說,不太需要額外攜帶定焦鏡。
他分享,NIKKOR Z 24-70mm f/2.8 S 是城市中最常用的鏡頭,而 NIKKOR Z 70-200mm f/2.8 VR S 主要用於長縱深的場景來創造壓縮感,或是拍攝建築細節使用,另外拍攝人文題材時,夠遠的鏡頭也能避免被察覺,拍出比較自然的畫面。
NIKKOR Z TC 2.0X 增距鏡則是 Wilhelm 城市旅行中的「以防萬一」器材,「當我到一個場景,以為 200mm 夠用卻不夠時,我就會裝上增距鏡,比方說先前在劍潭山飛機降落松山機場的畫面,如果想要讓降落中的飛機對準建國高架橋,就需要 400mm 焦段來獲得足夠的壓縮感。」他認為,增距鏡攜帶方便,能提供更多可能性。
而 NIKKOR Z 14-30mm f/4 S 這顆超廣角鏡頭,在 Wilhelm 的城市和登山攝影中都佔有一席之地。「它夠廣、畫質棒、沒什麼變形,最棒的是體積很小,攜帶非常方便。」此外,在登山時,Wilhelm 會搭配 CPL(偏光鏡)使用,以消除山林葉片上的反光,「山林裡的葉子反光在後製很難處理,如果能當下用偏光鏡消除,整體畫面會好處理很多,避免小區域高反差。」
他也特別讚賞 Z 接環鏡頭的最大光圈就是可用光圈,「幾乎全開光圈畫質就很棒,第一次用 Z 鏡真的很驚艷。」
我們也好奇,如果只能選擇一顆鏡頭進行旅行 Wilhelm 會怎麼挑呢?Wilhelm 坦言這很難選。他會根據行程預測來決定,「如果知道是城市旅行,我會帶 NIKKOR Z 24-70mm f/2.8 S,因為它畫質、景深、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優秀,但如果行程無法預測,一天城市、一天健行,或需要不斷移動,我會選 NIKKOR Z 24-120mm f/4 S,它涵蓋範圍廣、泛用性高,而且更輕便。搭配 Z8 高畫素裁切,120mm 也能達到 200mm 的效果,足以應付 95% 的題材。」
捕捉氛圍,讓日常不再日常
Wilhelm 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工整、平衡的視覺感受,「我本來就比較喜歡對稱性,也比較喜歡追求畫面的平衡感,這是我個人的美感。」因此 Wilhelm 在拍攝時會特別開啟相機的水平儀和格線來輔助構圖。
對於作品中較少出現人物,他解釋道,「因為我比較喜歡建築空間本身,很多熱門景點的遊客反而是個令人分心的元素,除非人物剛好出現在對的位置,能襯托空間規模或為靜態畫面帶來動感,我才會選擇保留。」他會盡量在清晨或傍晚人潮較少時前往拍攝,以呈現地方原有的風貌,而非刻意擺拍。
舉例來說,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電線桿、廣告海報等元素不夠美觀,但 Wilhelm 表示他不會刻意消除,而是透過畫面安排讓其呈現美感,「像我從館前路拍台北車站,我最喜歡的拍法是站在路底,用 NIKKOR Z 70-200mm f/2.8 VR S 的 200mm 端來壓縮整個館前路,讓廣告看板或車輛密集排列,形成緊湊的前景元素,將觀眾視線引導到博物館。」他強調,壓縮感是減少雜亂的一種有效方法。
如何將生活周遭的景色拍得不再日常?Wilhelm 的建議是放慢腳步、保有好奇心,「用你平常旅行時,想要拍出好照片的那種心態,每個地方都慢慢走,多繞幾個角度,用你的攝影眼去思考如何拍出獨特角度。你會發現不一樣的細節。」
極端環境下的攝影挑戰與應對
Wilhelm 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的極端環境,從沙漠到極圈,他分享了寶貴的器材保護經驗:「在沙漠,換鏡頭時一定要徹底清潔機身和鏡頭,避免沙子跑進去。我之前去撒哈拉就因此弄壞了一台機身的快門簾。」他建議,在沙灘或沙漠換鏡頭時,盡量背風,並用身體擋風,清理乾淨再換。若要長時間曝光或縮時攝影,最好用塑膠布將機身和鏡頭包裹起來,方便事後清潔。
在極地,低溫是主要挑戰,會導致電池續航力下降,「攜帶電池最好放在靠近身體的口袋,用體溫保溫。」他還分享了一個小技巧:「攝影包的拉鍊不要拉死,留一個小開口,這樣從溫暖的室內到寒冷的戶外時,溫差才不會過大,避免鏡頭起霧,因為鏡頭內部起霧很麻煩,你無法擦拭,只能等它慢慢散掉,那時候光線或野生動物可能都消失了。」
光線、構圖與視角的藝術
光線是攝影的靈魂,Wilhelm 善用自然光為照片增添層次感和戲劇性,他會利用像是 PhotoPills 這樣的 App 預先了解景點在一天中的光線變化,包括日出日落方位、Golden Hour和 Blue Hour(日落或日出前後) 的時間,「我會把那個時間點留給那個拍攝點,並考量天氣因素,多安排幾個預備天數。」
在不同的時間點,他也有不同的拍攝策略,「光線不好就拍室內,如果整個旅行期間光線都不理想,我會建議在 Blue Hour 拍攝,這時候至少有藍天搭配黃色街燈和建築景燈,能形成顏色對比,畫面會比較好看,總比白天一片灰濛濛要好。」
至於如何尋找拍攝靈感和獨特視角,以及初學者如何提升構圖技巧,Wilhelm 建議:「累積攝影眼的第一步就是多看其他人的作品,特別是大師或你欣賞的攝影師,大量觀察他們的拍攝角度。另一個切入點是找他們去過、你也去過的地方,比較你們照片的差異,並盡量修正或模仿,久而久之就能培養出攝影眼。」他強調,多看、大量實拍練習,再不斷修正,是培養攝影眼的關鍵。
旅行攝影的啟發
回顧眾多旅行經驗,Wilhelm 對納米比亞的拍攝印象特別深刻。「這個國家非常特別,有野生動物,也有奇特的地景如世界最古老的沙漠、石拱門和獨特的箭袋樹,還有非常美麗的南半球星空,短短十幾天我看到了太多東西,也開啟了我拍攝野生動物的興趣。」他表示,親眼看到動物自由自在生活在原生棲地的感動,讓他越來越多地投入野生動物攝影,比方說我們採訪當下 Wilhelm 人就在北極,他說,在北極熊拍攝的那一天,就按下了超過一萬張快門。
對於挑選照片,Wilhelm 有一套系統:「我會先粗略瀏覽,刪除手震或完全不可用的,第二階段挑選有潛力可以進一步編輯的,最後一輪從這些潛力股中挑出最終可用且適合搭配文章內容的照片。」
談及未來,Wilhelm 的目標是探索更多未知之地,「近期目標是中亞和南美洲,中亞已經開始規劃,中長期目標可能是吉力馬札羅山、肯亞拍動物大遷徙,以及南極。」
作為 Nikon 合作攝影師,他對 Nikon Z 系列無反系統的鏡頭群讚譽有加,「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了,我需要的它都能滿足。」
他坦言,Z 系列解決了早期對焦性能的不足,現在對焦速度很快,鏡頭群也足夠豐富,「最讓我驚艷的是 Z 鏡的畫質,真的非常厲害。我從 F 接環時代一路走來,體驗到現在的 Z 鏡,表現甚至比以前頂級鏡頭更出色,現在畫質從中央到邊緣都非常銳利,這是過去難以想像的。」他認為,以 Z 系統的優異性能,幾乎沒有什麼想拍的題材是拍不到的。
從前期規劃到後期選片,從器材選擇到心態調整,Wilhelm 的旅行攝影哲學,不僅僅關乎技術,更在於那份對世界的好奇心與對美的獨到眼光,他的作品與 Nikkor Z 鏡頭群,帶領我們走入那些不那麼日常的日常,感受每一個地方獨特的靈魂。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