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1966 年一張海軍航拍照,意外成為解開南極冰架崩塌之謎的關鍵線索

1966 年一張海軍航拍照,意外成為解開南極冰架崩塌之謎的關鍵線索

1966 年由美國海軍飛機拍攝、原本已被遺忘的一張南極空拍照,如今意外成為科學家重建冰架崩塌過程的關鍵資料。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這批老照片,搭配現代衛星影像,追蹤南極沃迪(Wordie)冰架從穩定到崩解的過程,推翻了以往對冰架崩塌原因的理解。

研究指出,導致冰架瓦解的並不是表面融化,而是來自下方的暖海水侵蝕。這項發現不僅改變了對冰架動態的科學認識,也有助於更準確預測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與風險。

一張歷史照片的重生

1966年11月28日,一架美國飛機飛越南極半島,當時一位海軍攝影師負責拍攝地形,其中就包括沃迪冰架的影像。這張照片記錄了一塊巨大浮冰的存在,但隨後三十年間,這塊冰架逐漸崩解,最終幾乎完全消失。

冰架的瓦解讓後方冰川失去支撐,快速流入海洋,間接造成海平面上升。雖然浮冰本身對水位影響不大,但其上方原本位於陸地的冰川才是真正的「水位炸彈」。

冰架崩塌:來自下方的侵蝕

像沃迪冰架這類結構扮演著「剎車器」的角色,穩定冰川與海洋的接觸。一旦冰架消失,冰川加速入海,進一步推升海平面。

研究團隊利用 1966 年至 1969 年之間拍攝的多張航拍照片,搭配現代的「運動結構光學測量」(structure-from-motion photogrammetry)技術,將這些老照片轉為立體模型,進一步分析冰層厚度與表面變化。

這些資料顯示,造成沃迪冰架崩解的主因,其實是浮冰下方持續受暖海水侵蝕,而非原先認為的表面融化或融水湖形成。

科學新工具,提前預警冰架危機

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團隊成功建立至今最詳細的冰架崩塌時間序列模型,並認為這將成為未來觀測南極變遷的重要工具。

研究主筆、哥本哈根大學地球科學與自然資源管理系博士後 Mads Dømgaard 表示:「我們已在其他冰架上觀察到類似的崩塌前徵兆,這些資料可作為早期預警的參考,也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冰架瓦解的速度與規模。」

合著者、助理教授安德斯・安克・比約克(Anders Anker Bjørk)則指出,初步發現冰架崩塌可能比原先預測來得緩慢。雖然這代表短期內南極造成劇烈海平面上升的風險較低,但也意謂著一旦崩解開始,將更加難以逆轉。

「就像一艘超級油輪,一旦轉向就不易回頭。」比約克強調,減緩南極融化的唯一辦法,就是現在就開始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cnBeta
作者

cnBeta.COM(被網友簡稱為CB、cβ),官方自我定位「中文業界資訊站」,是一個提供IT相關新聞資訊、技術文章和評論的中文網站。其主要特色為遊客的匿名評論及線上互動,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