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位儲存媒介幾乎完全進入固態硬碟、雲端儲存的年代,還有人願意從頭開始打造一片真正能用的軟碟(Floppy Disk)?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還是在沒有任何現成材料、只靠手作與創意的前提下完成。
YouTube 創作者 polymatt 最近完成一項令人瞠目結舌的實驗:從零打造一片可以實際讀寫的軟碟,這項計畫幾乎涵蓋了機械加工、化學製程、3D列印與資料儲存工程,可說是 DIY 極限挑戰。
最關鍵:自製磁性塗層,真的能儲存資料
整個製作的第一步是用 CNC 銑床加工出軟碟的鋁製外殼,再來進入最大挑戰:製作磁性碟心。他使用 5 瓦雷射切割機,從 PET 薄膜切出圓形軟片,這個材質足夠柔軟,能承受旋轉時的機械負荷。為了達到適當厚度與平整度,他再利用 3D 印表機加熱壓整。
真正的難題來了。市售磁碟片的核心就是那層極薄、均勻又穩定的磁性塗層,Polymatt 自行調配出一套類似化學實驗室等級的製程:將氧化鐵粉混入由聚乙烯醇(PVA)、異丙醇、甘油和表面活性劑 Tween 20 所組成的溶液,再經過脫氣去除氣泡後,小心地塗佈在 PET 軟片上。
雖然這層塗層厚度約 5 至 6 微米,仍比市售的 2 微米厚一些,但已足以應付簡單的資料儲存與讀取。最初版本在 300 RPM 轉速下會剝落,他進一步優化了 PET 表面處理與乾燥步驟,讓塗層更穩固、可用。
真實可用!實機測試雖非完美但成功讀寫
最後,他將製作完成的磁片組裝入鋁殼中,加入中心環,並在實體的軟碟機中進行測試。雖然傳輸效率與穩定度無法與商業產品相比,但成功實現「可寫入與讀出」這件事,已經是 DIY 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Polymatt 的這項實驗,從某種程度來看,不只是技術展示,更像是對過去儲存媒體的一種懷舊與致敬。對曾經經歷過軟碟年代的人來說,這片手工重生的磁片,喚醒的不只是技術記憶,還有一段段打開資料夾、等待讀取聲響的舊日時光。
雖然現代人幾乎已不再需要實體磁片,但這類手作專案的價值,在於提醒我們——科技的每一步演進,背後都是無數創造與實驗的累積。
- 延伸閱讀:他是「勒索軟體之父」,在35 年前利用一張「愛滋病資訊」軟碟引發的網路恐慌
- 延伸閱讀:軟碟掰掰!舊金山斥資 2.12 億美元淘汰地鐵 5.25 吋軟碟片
- 延伸閱讀:日本政府終於廢除軟碟/CD-ROM等使用規定,未來企業申報資料不再強限於光碟或磁碟片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