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異形:地球》人機混合體引熱議,Neuralink 技術現實版還有多遠?

《異形:地球》人機混合體引熱議,Neuralink 技術現實版還有多遠?

《異形:地球》(Alien: Earth)於Disney+上線後掀起熱議,其中一項引人關注的設定,是將瀕死兒童的意識上傳到機器人身體中,形成能說話、行走的人機混合體。這個科幻橋段,讓不少觀眾聯想到現實中的腦機介面技術,例如 Elon Musk 旗下 Neuralink 正在開發的腦部晶片植入計畫。

《異形:地球》人機混合體引熱議,Neuralink 技術現實版還有多遠?

意識上傳到機械身體,可能嗎?

劇中設定中,當孩子因重病或意外瀕臨死亡時,科學團隊會將其神經活動數位化,傳輸到類人機器人的「身體容器」中,讓他們以另一種型態繼續與家人互動。這種人機混合體能保持原有記憶與情感,甚至展現類似人類的表情與動作,但同時也面臨身份認同與倫理爭議。

在現實世界中,Neuralink 已成功讓部分癱瘓患者透過腦部植入晶片,控制滑鼠、鍵盤或機械手臂。雖然離完整「意識上傳」仍有極大距離,但神經訊號解碼與數位化已取得重要進展。

《異形:地球》人機混合體引熱議,Neuralink 技術現實版還有多遠?

神經科學家指出,將人類全套記憶與思維完整轉移到機器中,需解決龐大的資訊量、神經網絡的複雜性,以及與人工硬體的長期穩定連接問題,目前仍屬理論階段。

技術可能性與倫理挑戰

專家認為,若未來腦機介面能大幅提升資料擷取精度與速度,「部分意識移植」或許能在特定功能上實現,例如保留個人的語言能力、專業技能,或延續某些記憶模式。但這也引發多項倫理問題:

  • 身份定義:移植後的存在是否仍是原本的人?

  • 隱私與安全:數位化的意識可能遭到竊取或修改。

  • 法律地位:人機混合體在法律與社會中的權利與義務如何界定?

科幻與現實的相互啟發

影集製作人表示,《異形:地球》雖然屬於科幻作品,但參考了真實科學研究,並刻意將劇情中人機混合體的外觀與行為設計得極為「人性化」,以讓觀眾思考科技對生命與人性的衝擊。

觀影評論指出,這類影視作品的價值,在於讓公眾提前討論未來可能面臨的科技與倫理議題,而不只是享受特效與劇情帶來的娛樂感。

 

IFENG
作者

鳳凰網(科技),集綜合資訊、視訊分發、原創內容製作、網路廣播、網路直播、媒體電商等多領域於一身,並於2011年在紐交所上市(紐交所代碼:FENG),成為全球首個從傳統媒體分拆上市的新媒體公司。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