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a、Amazon 和 Google 等大型科技企業正大舉投入 AI 相關資本支出,不僅為了因應日益龐大的運算需求,也希望在通用人工智慧(AGI)領域搶得先機。然而,在這場科技軍備競賽背後,一個日益嚴峻的問題浮上檯面:美國電力系統可能撐不住了。
根據高盛的報告指出,目前美國資料中心的能源需求已遠遠超過現行電網升級的步調,甚至逼近「臨界瓶頸」狀態。報告中還提到,單一個資料中心的電力併網申請,需求可高達 5 GW(千兆瓦),約等同於 500 萬戶家庭用電量,令人震驚。
電力不足將成為 AI 發展最大阻礙
根據 Gartner 預測,到 2027 年,美國有超過 40% 的資料中心可能面臨「供電不足」的問題,屆時整體用電需求將達到 500 太瓦時(TWh),對比目前電網的負荷能力,顯得捉襟見肘。
這也帶動了電價上揚,Axios 報導指出,預估到 2040 年,美國資料中心密集區域的每月電費可能會增加 14~37 美元(約新台幣 460~1220 元),而這還不含未來的通貨膨脹因素。
科技公司搶先「轉職」能源業,自己發電自己用
在面對不穩定的供電環境下,科技巨頭們不再仰賴國家電網,選擇自建發電設施來應對長期擴張的需求:
-
Meta 已開始為其 AI 伺服器叢集建設天然氣發電廠。
-
Microsoft 則重啟知名的「三哩島核電廠」項目,作為其超級電腦的能源來源。
這些動作顯示,科技產業已開始進軍能源產業,藉此取代效率低落的美國電力基礎設施。
雖然從長期來看,這些舉措可能有助於舒緩美國電網壓力,但短期內仍令人擔憂。建設一座發電廠往往需時數年,遠跟不上資料中心擴張的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總統川普提出的「人工智慧行動計畫」(AI Action Plan),意外為這場能源危機提供了一套較具可行性的電網升級藍圖,逐漸獲得部分業界與政策圈的重視。
- 延伸閱讀:南韓研發射線電池:供電數十年免充電,突破性技術有望顛覆能源應用
- 延伸閱讀:Google 用1 億顆鋰離子電池,推動資料中心的能源轉型
- 延伸閱讀:國際能源署警告:資料中心耗電量將在 2030 年超過日本全國用電量,AI 消耗能源重塑全球能源產業運作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