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多年 3D 印表機開發經驗的工程師 Josef Průša(普魯薩)近日發出警告:他早在 2016 年以開放原始碼方式公開的多色列印模組(MMU)設計,竟遭中國與德國企業未經授權申請專利,甚至還在美國申請中。他直言:「開放式硬體 3D 列印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走到了盡頭。」
爆量專利申請成為產業新威脅
普魯薩指出,從 2020 年左右開始,中國企業針對 3D 列印相關技術的專利申請數量激增。他公開的數據顯示,業界僅 4 家知名公司在 2019 年的申請數為 40 件,但到了 2022 年竟暴增至 650 件,成長速度驚人。
這股申請潮背後的動力,來自中國政府將 3D 列印列為「戰略產業」,導入包括研發費用 200% 抵稅等「超級減稅」措施。許多企業藉由「先出手註冊再說」的方式,大量申請專利作為取得稅務優惠的證明,即便這些內容其實來自現有的開源設計或只是微幅改動,也照樣送件,形同「專利垃圾郵件(patent spam)」氾濫。
專利有效性雖可挑戰,現實卻不樂觀
雖然理論上「已公開技術」不應被重新申請專利,但普魯薩認為現實遠比理想複雜。他強調最大的問題在於:反擊專利的訴訟成本與時間極高,足以壓垮任何中小創新者。
舉例來說,在中國提出專利申請的費用僅約 125 美元(約新台幣 3,900 元),但若要在美國或歐盟對這類專利提起無效訴訟,最簡單的情況也要花上 12,000 美元(約新台幣 38 萬),若遇上複雜案件,費用甚至會飆破 10 倍。一旦訴訟進入異議或反訴階段,整體成本更可能高達 75,000 美元(約新台幣 238 萬)以上。
更糟的是,在專利生效期間,相關企業可能因被控「侵權」而面臨產品進口或銷售禁令,導致整條生產線停擺。
開源社群該怎麼辦?
為了反制這波趨勢,普魯薩已開始組織團隊監控全球的專利動向,也正在思考建立新的授權機制,保護開源社群的權利。他強調,這並非 3D 列印產業的單一問題,任何領域的開放式創新者都該及早提防類似風險。「請關注你專業領域周邊的專利動態。現在採取行動,遠比未來被迫應對要來得容易太多。」
這項事件在社群網站 Hacker News 上引發熱烈討論。有用戶認為:當前專利制度已變成資本集團掠奪開源成果的工具,對社群極為不利;也有聲音直指中國專利制度「不對等」,在當地可無視他國專利,卻能反過來在國際上擁有優勢。
另一些討論則轉向使用者行為與市場變化。過去參與 RepRap 專案的社群成員指出:「自製與改裝曾是樂趣所在,但如今更多人選擇買現成機種」。也有用戶表示,開源設備如 Prusa 機種雖品質不錯,但價格偏高(約 1,000 美元/新台幣 3 萬以上),相較下,中國品牌如 Bambu Lab 推出的 A1 不僅便宜,效能也不輸對手。
這讓部分人質疑,Prusa 強調「中國不當專利策略」是否也包含了對市場競爭力下滑的轉移焦點。
- 新聞來源:josefprusa
- 延伸閱讀:創客太狂!西班牙男子把跑步機改造成「無限長度3D列印機」,成功印出2公尺模型
- 延伸閱讀:DIGIduino手錶套件,利用3D列印DIY土砲復古電子錶
- 延伸閱讀:Google聯合創辦人的新公司 Dynatomics:打算用3D列印來革新飛機製造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