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最近有點過「同意」嗎?或許是在手機跳出 AI 幫你寄信、安排行程的提示時,也或許是 AI 要幫你整合日曆、讀取簡報檔案。根據趨勢科技的最新報告,這種頻繁要求授權的情境,正引發一波新的資安問題:「同意疲勞」(consent fatigue)。
使用者麻痺,AI 權限無限上綱
所謂同意疲勞,是指使用者因為頻繁看到授權請求,漸漸不再細讀內容,而習慣性按下「同意」,導致 AI 工具獲得過度授權。尤其在企業環境中,AI 工具若擁有過多權限,就有可能執行不該做的任務。例如,AI 幫你寄出未審核的信件、操作錯誤的系統指令,甚至遭駭客利用來竊取資料,而這一切,都可能在你「不小心按了一下同意」後悄悄發生。
趨勢科技指出,AI 工具愈來愈強大,要求的權限也愈來愈多,從單純的文件讀取、語音辨識,到能夠直接「代表你做決定」。當這些請求密集出現時,即便一開始我們還會留意細節,久而久之也會開始麻木。
根據 Secure Privacy 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使用者在短時間內遭遇三次以上的授權提示,「全部接受」的比例可飆升至 62%。這種現象其實源自心理學上的「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當人們連續面對選擇與授權決定時,會漸漸喪失判斷意願與精力,傾向選擇最簡單的路徑,也就是「快速同意」。
另一份發表於 MDPI 的研究則指出,這種狀態與「隱私倦怠」(privacy fatigue)密切相關:當人們覺得無法掌控自己的資料時,會產生無力感,進而不再仔細審閱每個授權條款,最後反而讓更多敏感資訊被暴露在風險之下。
AI 當然方便,但授權不能亂給
使用者如果不懂得控制授權範圍,AI 工具就可能變成資安漏洞的起點。例如:
-
AI 調閱你所有信件內容
-
存取你的雲端檔案並執行編輯、刪除
-
自動傳送訊息給未經授權的對象
而這些行為可能都是在你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完成的。一旦權限失控,即便是再聰明的 AI,也無法抵禦被利用或遭入侵的風險。
更糟的是,許多 AI 工具會在背景持續運作,甚至具備「自我優化」與「學習使用者偏好」的功能。這表示,當你一次給了過多的權限,它將自動進行行為調整與擴張,後果將更加難以控制。
在 AI 工具愈來愈強大、自主性愈來愈高的時代,「按下同意」這個簡單的動作,可能會牽動整個資訊安全的連鎖反應。我們當然可以享受科技帶來的效率與便利,但也要保有基本的戒心與判斷力。
從現在起,別再只是滑過畫面、點下按鈕,多問自己一次:「我真的願意把這些東西交給 AI 嗎?」
- 延伸閱讀:AI機器人大腦升級:NVIDIA Jetson Thor Blackwell架構解析
-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教你看穿 AI 寫手:語氣、格式、破折號都有跡可循
- 延伸閱讀:xAI 加入 AI 開放潮!馬斯克宣布 Grok 2.5 模型開源,Grok 3 預計半年後釋出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